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共40小题)1.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浮海求夷州,这是文献中有关大陆与台湾交流的最早记录。

这一年应处于()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分析】本题以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浮海求夷州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公元纪年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230年就是公元3世前期。

因为公元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远,故属公元3世前期。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公元纪年法的运用。

2.“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分析】本题以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材料体现了主要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3.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D.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反应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各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依据课本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所以C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核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D.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内容。

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辨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5.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分析】本题以“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为依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同学学习的是孝文帝改革。

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

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6.图中的历史人物被后人称为“书圣”,他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该图中的作品反映了他所使用的哪种书法字体?()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书圣”王羲之,其代表作是《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解答】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后人称他“书圣”。

其代表作是《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由此可知图中的书法字体是行书。

故选:D。

【点评】王羲之的成就,书法特点,别称应掌握。

7.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李斯【分析】本题以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为依托,考查钟繇。

【解答】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钟繇。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是由锺繇独创的。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钟繇的成就。

8.“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

刘备和孙权采纳了诸葛亮的策划,联合起来,抗击曹军。

”双方之间爆发的战役是()A.马陵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解答】由题干材料可知是赤壁之战。

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核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9.为避免官吏对百姓任意勒索,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再贪赃绢一匹的处以死刑的是()A.北魏孝文帝B.隋文帝C.秦始皇D.明太祖【分析】本题以为避免官吏对百姓任意勒索,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再贪赃绢一匹的处以死刑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

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其中内容包括为避免官吏对百姓任意勒索,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再贪赃绢一匹的处以死刑。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

10.绍兴是一座水城,水给绍兴的儒风雅俗打上了鲜明的印记。

曾在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的是()A.东晋王羲之B.唐代李白C.宋代苏轼D.元代关汉卿【分析】本题考查了王羲之。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解答】曾在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的是王羲之。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11.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国以前,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但也出现过几次短期的统一。

下列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曹魏②前秦③西晋④北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北方的统一,知道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过黄河流域。

【解答】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分别统一过黄河流域。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

12.两晋南北期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西晋、北魏B.前秦、北魏C.曹魏、北魏D.前秦、东晋【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的知识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376年,前秦灭前凉统一北方。

到苻坚淝水之战失败以后,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以及姚苌建立后秦北方再度分裂。

苻秦为氐族建立的政权;436年,北魏灭北燕再次统一北方。

直到523年六镇起义之后,524年孝武帝奔长安依宇文泰,高欢入洛阳另立孝静帝迁都邺,从此北方分裂为东西魏。

北魏为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国家。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政权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通过此诗可以看出南朝时在我国南方非常盛行的宗教是()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解答】“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通过此诗可以看出南朝时在我国南方非常盛行的宗教是佛教。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

东汉明帝时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东汉明帝时在河南洛阳修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寺是佛教建筑。

14.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

下列成就不.属于东汉时期的是()A.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C.华佗模仿动物,创造“五禽戏”D.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学上的名著【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前期的成就.【解答】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ABC均是东汉前期的成就。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时期的成就.15.“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A.手工业发展情况B.商业发展情况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D.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本题以材料表述切入考查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注意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领域。

【解答】“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