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一梳理概括内容练前提醒“读不懂”是古典诗词鉴赏的一大障碍,因此,江苏卷一般会在第一题或第二题设考查考生能否读懂诗歌的题目,即围绕诗的基本内容梳理与概括的题目。
答题的关键在于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仔细品读,再借助标题、注释等内容,就可以分解出答案。
如根据“客路”“天涯”可以分析出“羁旅漂泊”等,根据“典衣”“酒债”“寒衣”“单衣”可以概括出“生活贫穷、处境艰难”等,需要提醒的有两点:一是诗歌语言“言少意丰”,需要细品细抠;二是它与概括思想感情题不完全相同,一定要紧扣题干指令回答。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五律+兄弟情深送柳秀才往连州[注]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
此诗意在表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首联中的“离人”与题目呼应,点出送别之意,同时点明离别不是因为自己的人生处境艰难,而是要去连州看望被贬谪的弟弟。
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颔联、颈联中,诗人运用虚笔,想象友人此行的路途遥远和行路的艰难。
诗人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江南典型意象,调用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营造了凄清的氛围,将自己的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不言情,而情溢于篇。
尾联中的“愁”是诗歌的诗眼,总括全诗。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
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④想象(虚写)别后情景。
⑤俯仰结合,“云”“雁”为仰,“蒹葭”“寒流”为俯。
(每点1分。
只答手法不结合诗句简析不得分)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赏析范围。
诗歌写景的艺术手法可从意象的选取、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景与情的关系等角度回答。
答题时注意既要点明艺术手法,还要能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弟弟遭贬;②路途遥远;③行路艰难;④惜别友人。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歌描写的意境和营造的氛围上,可以体会出诗中充溢着与友人离别而不舍之愁;“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表现了对弟弟遭贬之愁;“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写行路披星戴月,写出了路途遥远;“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写尽了行路艰难。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惜春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翡翠:翡翠鸟。
②麒麟:石麒麟墓饰。
鉴赏首联开篇语奇而意远,虽然看似突兀,但通篇主旨是惜春,所以起处正合情合理。
历尽漫长的严冬,好不容易盼到春暖花开,自是十分珍惜。
然而,“一片花飞”已透露了春天开始消逝的消息;“风飘万点”正是残春景象,诗人如何不满腹怨愁!颔联句法新奇绝妙,诗意在每一句的前五字其实已道出,而耐人寻味的亮点,却恰恰在貌似无意的末二字。
前两联三次写到花,而意不重。
第一句写初飞,第二句写乱飞,第三句写飞将尽。
面对这个过程,诗人的愁绪也逐步升级,故借酒以消愁。
颈联以景物写人事,寄寓感慨之意。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昔日的盛况一去难返,呈现出荒凉、寂寞的景象。
“小堂巢翡翠”言其经过离乱,寂寞无主。
“高冢卧麒麟”突出人生之短暂、死亡之冷酷。
尾联两句,诗人触景伤情,发出无限的感慨。
万物兴废本是自然之理,帝王宫苑也不免变成高冢荒坟,又哪来永久的功名富贵?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浮名所束,还是享受人生的快乐吧!3.请分析前三句(“一片……经眼”)是如何层层渲染“伤多”的。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开头借“一片花飞”暗示春天开始消逝,诗人因此伤感;②接着借“风飘万点”的情景,表达诗人的满腹愁怀;③最后描写春花“欲尽”,诗人只得“且看”,诗人的愁绪无以复加。
(每点2分)解析分析诗人的情感,要注意诗人选取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可以从诗句中的“一片”“万点”“欲尽”着手分析,根据落花数量的变化来层层分析诗人是如何“伤多”的。
4.尾联中的“行乐”在诗中具体指什么?诗人“行乐”的原因有哪些?请具体说明。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酒入唇”(或“喝酒”,1分)。
(2)百花凋零,春光逝去,令人发愁;景象残败,昔盛今衰,令人感伤;浮名无用,羁绊自身,令人难受。
(要点:惜春伤春、忧时伤世、看透浮名)(原因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作答。
“行乐”在诗中具体是指“莫厌伤多酒入唇”中的“酒入唇”。
“行乐”的原因:首联写百花凋零之景,春光逝去,令人发愁,这是其一;眼前尽是春景残败的景象,令人伤感,这是其二;“何用浮名绊此身”,浮名无用,羁绊自身,令人难受,这是其三。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家愁国忧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①史达祖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②,书开虿尾③,别有相思随定。
忧心耿耿。
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
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注①开禧元年(1205),史达祖随宋朝派赴金国贺金主生辰的使节北行,六月离开临安,八月中秋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夜宿馆驿中。
②刀头:刀头有环,古人将其谐音为“还”。
③虿(chài)尾:笔法劲锐。
鉴赏上片开篇便描绘了中秋佳节的美丽景致。
一个“劝”,一个“放”,使得原本静止的景色有了感情和动作,显得生动有趣。
“照野霜凝”取自李白的《静夜思》,此处运用典故,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接着由描写月色转为抒情,作者看到如此美景,想到自己在异国他乡独过佳节,再美的月色,在作者眼中也都成了悲景。
最后作者看着月下自己空荡孤寂的影子,不禁感到悲凉和惆怅。
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心中所思,具体写作者愁苦的原因。
首先由孤单的自己想到那些不在身边的朋友,想象他们看着这天边明月,或许也会想起在外的自己,但身在故乡的朋友们却未必能够体会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思乡愁意。
“诗思谁领?”运用反问,更加凸显了作者的无奈。
接着借用“刀头”,暗示自己现在还乡只是不能实现的梦想,因此只能将自己的心中所思通过书信传回家乡。
然后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使残缺破败的景象更显凄苦寒凉。
之后又化用杜甫《月》中的诗句,明写月中嫦娥,实写北宋宫殿清冷如月宫,亡国的痛楚、思乡的悲伤,在最后一句再次升华,情感丰富而有感染力。
5.请赏析上片中“西风来劝凉云去……一一冰壶相映”几句写景的艺术手法。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劝”“放开”将西风和夜空人格化,化静为动,写出了中秋夜晚云破月来、天地澄明的景象。
②用“金镜”“霜”“冰壶”比喻空中的圆月和皎洁的月光。
③把月光照耀四野想象为凝霜,由月亮倒映水面,想象月宫中的桂树被河水浸湿,生动有趣。
④以美景写哀情,倍增凄切。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题干要求赏析上片中前五句写景的艺术手法,回答时不能脱离限定词句的范围。
赏析诗词写景的艺术手法时,要抓住词句中写景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具体分析其运用的表达手法,“劝”“放开”的主语分别是“西风”“天东”,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金镜”“霜”“冰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由月光写到“霜”则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此外,还可以从景与情的关系考虑,这两句词描绘了生动美丽的中秋景致,抒发的却是孤独思乡之情,以美景写哀情。
6.概括作者“古庭空自吊孤影”的原因。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中秋佳节,身在“异国”,归日无期;②触景伤情,思念江南的亲朋故旧;③忧心国事,对时局倍感无力。
(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解析回答本题,要抓住题干关键词,联系全词进行分析。
“空自吊孤影”表现了作者孤独惆怅的心境,究其原因:首先,由词的题目及注释可知,“中秋宿真定驿”即中秋之夜作者夜宿真定驿,说明他在佳节期间仍身在异地;再由“梦断刀头”可知,作者认为自己回乡还只是梦想。
其次,佳节美景缺人共赏,“江南朋旧在许”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最后,尾句“九秋宫殿冷”寓意深刻,实写北宋宫殿清冷如月宫,作者心忧国事却无能为力。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安贫乐道卜算子·芍药打团红洪咨夔芍药打团红,萱草成窝绿。
帘卷疏风燕子归,依旧卢仝[注]屋。
贫放麹生疏,闲到青奴熟。
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注卢仝:唐代诗人,相传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
鉴赏上片开头两句“芍药打团红,萱草成窝绿”描绘了春季的美景,景色让人陶醉。
萱草,也称忘忧草。
后两句由远及近,帘卷微风,燕子归来,多么令人陶醉啊,可是作者仍然住在破屋里,表现了作者对贫困生活不以为意、安贫乐道,为下片抒情蓄势。
下片通过一系列典型细节,以“贫”“闲”道出了作者贫穷而且悠闲的现实,因为无事可做,连粗陋的食物也懒得收拾,乐得逍遥自在,并无一点悲苦之情。
“扫地焚香”体现了作者情趣高雅,“人胜连环玉”,体现了作者十分满足,自得其乐。
7.简要赏析上片的表达效果。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色彩渲染,动静结合;②描写的美景与作者住的茅屋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清贫;③为下文作者叙写生活情形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