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于传播学论文精选传播学概论从“培养”理论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看自媒体未来发展的桎梏与契机新闻学院新闻学2班从“培养”理论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看自媒体未来发展的桎梏与契机当我们打开qq空间、微信、微博,便会发现许多“朋友圈已经转疯了,千万不要……”类似的文章,我本人经常会收到父母和高中老师发过来的一些链接,这些链接里的内容也全都是“千万不要……只要你……许多专家已经……”这种信息。
毋庸置疑,当本人的父母在向我转发这些信息时,必然是在产生了一定信任的基础之上,否则便不会草率的转发给朋友和子女。
而另外一个事实是,我本人的父亲是一个拥有大本学历的政府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今年已经53岁(我排行第二),可是,当作者本人的父亲在面对这些谣言的时候却失掉了原则,宁愿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谣言,也不愿花费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求证。
而这种行为,便是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可以看做是人的一种催眠状态,通常在人多集会的场合,收到周围气氛感染而做出许多和本心性格完全不符的事情,同时又助长了这种气氛,个人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做了许多疯狂的举动,而人们在做出这种举动的时候不但没有内疚感,,反而有一种融入集体的陶醉感,这种陶醉感也来来源于一种个人被集体承认的快感。
“集体无意识”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二战之前希特勒的集会、台湾太阳花学运中学生的暴力占领立法院的行动,再比如南京大屠杀中的日本刽子手。
在精神或身体的“集会”中,平时很温和的人到了另外一个场合就好像是另外一个人一样。
曾经有人如此发问:为什么在日本国内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丈夫的日本军人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刽子手和强奸犯?集体无意识或许是这些问题的最佳答案。
简单的说,所谓集体无意识导致的后果,便是:群体不善于推理,只善于行动。
而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培养”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么不妨先来看一个例子。
2013年12月2日,寒冷的北京街头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在事情发生之后的几个小时内,这条新闻便登上了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
事故中,一位外籍男子无证驾驶一辆摩托车碰撞了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国大妈之后,对大妈进行了辱骂和推搡,本来,错误的一方应该是外籍男子,可是在网络上,受害方的中国大妈成了众矢之的,新闻标题也成为了“中国大妈讹诈外国小伙”,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乌龙,媒体“功不可没”。
一位并未见到事故全过程的市民拍下了两个人对峙的照片和视频,并随意的配上了“中国大妈讹诈外国小伙的标题,而这篇错误的报道却在微博微信上以惊人的疯传,即便是在事情得到澄清之后,这位女士每天还是会收到几个不怀好意的电话。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一条由普通市民发出的微博。
这位市民之所以会发出这的微博显然是在受到了大众传媒长时间的讹诈事件的“信息轰炸”从而产生了一种固有印象,这显然说明大众传媒对于受众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众传媒的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
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同时大众传媒的“信息轰炸”又成功的为受众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让受众以为讹诈事件是社会的热点,这便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体现。
除此之外,传媒的市场性也对谣言的传播起到了主推的作用,传媒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吸引眼球,便放低了信息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对信息真实性的审查力度,从而造成了传媒对受众的“培养”。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符号意义的暧昧性也会让一些事实变得模棱两可,在“三人成虎”的条件下成为谣言,符号意义的暧昧性体现在符号语言意义本身的模糊和符号语言意义的多样性,利用符号意义的暧昧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传媒人也会大打信息传播道德的擦边球造谣传谣。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曾经解释说:最大的言论自由也不能保障任何人在戏院中诳呼失火造成人们四散奔逃的自由。
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的电检口出挂有“请勿开玩笑的”的警示牌,这说明公共安全高于言论自由。
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是遏制谣言机器重要的一环,回到文初,那位普通的市民为什么要配上“中国大妈讹诈外国小伙”的标题,不过是因为社会发生了太多例讹人的事实,当这种事情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民众的心中便会自然而然的生成一个固有的印象。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正确的通过“培养”理论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对于自媒体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乌合之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古斯塔夫·勒庞(法)著冯克利译《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邵培仁刘强著《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斯蒂芬·施特约翰(美)著《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李普曼(美)著《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崇山孙五三著《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谢辞此时此刻,“谢谢”无疑是我最想说的两个字。
为了确保我所举出的例子和引证的理论无误,身在北京的唐旭同学特地坐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借了北大同学的校园卡跑到北大图书馆借来了许多重大图书馆没有的书籍和论文并拍了照片然后发给我,让我能够查证到相关的论文和理论,虽然你看不到这篇文章的谢辞,我还是想对你真诚的说一声谢谢。
文中关于美国洛杉矶机场警示牌的事情是去年和回国的乔颢煜同学聊天时她向我讲述的,为了确保无误,在深夜又打扰了你一次(抱歉我把时差的问题忘记了),祝你在大洋的另一岸生活愉快。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在写作这篇文章中给过我帮助的人,没有你们,就没有此文。
祝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安喜乐。
大学关于传播学论文精选摘要:文学是人类在感知现实世界的同时提炼和升华而来的精神产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但是在漫长的社会变革中,如何记载和传承人类透过历史点滴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变得尤其重要。
我们的文学同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口耳相传到涂鸦篆刻,从绸记纸载到图文声像,每一次智慧和技术的结晶都给文学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而这些进展大多要归功于媒介的发展和创新。
然而给文学发展助力的媒介是否会给其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所需要真诚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媒介;文学的发展;媒介的发展和创新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观点,“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1]20世纪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文学是由世界、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系统。
但是笔者认为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桥梁无疑是媒介。
无论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世界,还是文学作品本身都是需要媒介作为载体来传递的。
根据媒介的发展可以按照其主导地位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媒介大致分类。
从远古到今天,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关于这一点,西方不同学者包括中国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分类标准。
如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绪论》中采用五分法,即信号时代、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大众传播时代;中国学者王一川也采用五分法,分别为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
此外还有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提到的三分法:即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数字媒介。
但不论哪一种标准,都可以从其演变过程中透视出媒介变革对文学变迁的影响。
一、媒介的发展和创新为文学传播助力。
在人类历史上,文本的传播方式与载体形式已发生过多次变化。
就传播方式来说,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纸面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
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得以表达和传递基本上就是靠相互间的言传身教,即声音和肢体语言。
这一时期的文学我们称之为口头文学。
其典型形态是故事性强、结构简单的神话和史诗。
它们把人类的口语文学推到了巅峰,但口头文学作品缺乏固定的载体,叙述人任意发挥讲述造成了叙述的内容的不稳定性;而读者的接受也只能随着叙述人的讲述进行,文学的接受与理解都受到较大的限制,慢慢地它失去了主导地位,从而被纸面文学所取代。
文字发明之后,人们可以利用文字详细的记载生产活动以及精神面貌。
起初由于载体的限制,能用来记载文字的东西并不多。
甲骨文,金鼎文,碑拓,动物皮,竹简,绸布,这些东西虽然能够用以保存文字,但同时其来源有限也使用不便,制约着文字录入和传播的速度,从而影响着文学传播的速度。
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限。
价格相对低廉却可以广泛使用的材料,快速的印刷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书写,为大规模录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文化的传播速度,拓宽了文学传播范围。
洛阳纸贵已往事,今始落入百姓家。
当文学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的时候,文学传播才开始展现它应有的魅力。
纸面文学在传播方面有口头文学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超越了口头文学在传播上的时空限制。
世界范围内纸面文学已经产生了成熟样式,诞生了巅峰范本,很难超越以往的水平,纸面文学的表现力似乎已臻极限,必然将被另外一种新的媒介所冲击甚至代替。
但是纸质文档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在知识大爆炸时代面对大容量存储,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一个图书馆放置几百万册的书籍需要占据大量的空间,而且面临搬置或转移着实不便。
虽然其间出现了许多微缩图书,胶卷图书,企图改变这种局限,然而其制作的复杂度和保存所需的苛刻条件以及阅读的不便决定了它尴尬而无奈的宿命。
数码存储技术的出现给海量存储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样一种反差,一块大容量的硬盘足以容纳一个拥有百万藏书的图书馆,而一块硬盘的体积却是图书馆的十亿分之一,而重量不过几百克。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数据转换成可供存储的网络媒介,人们几乎可以从网络上找到所有的书籍资料。
网络媒体可以提供即点即看的实时动态信息,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可以甩开笨重的纸质书籍,只要你手头有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网络终端,在家即可快速便捷地查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
网络媒体上存储的资源具有可复制性,为互联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其他媒介无法做到的。
新媒介传递信息快捷并且容量极大。
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就断言,“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子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致于能拥抱地球。
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
”“电子的速度会取消人类意识中的时间和空间。
即使事件一件接着一件,也不存在任何延迟的效果”。
因此,电子媒介使大家更加相互依赖,重新塑造成一个“地球村”。
[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对正在兴起的媒介革命对文学艺术生产的影响给予高度积极的评价。
二、媒介的发展和创新为文学创作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