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据分析大师微博传播效果分析微博传播本质:在国内,微博客自诞生只有3年,但其应用已经发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是个人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的工具,还日渐发展成为政府、企业、组织用于信息发布、公关营销的手段。
从这个层面看,无论是个人、政府,还是组织、企业,都可以通过微博客实现自己的某些传播意图,或营造理想的自我形象,或形成与民众畅达的沟通机制,或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
对于任何一种媒介形式,不同的传播主体依赖不同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手段,而不同传播路径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
因此,研究微博客,以及其传播效果,对于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微博客进行有效、高效的传播显得尤为必要。
微博客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是相对于传播行为过程而言。
本文是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应首先从传播学概念上规定与之对应的传播行为。
本文将其称之为“微博传播”,下文我们说传播效果,实指“微博传播”的传播效果(或微博客的传播效果)。
一微博传播及其效果构成所谓“微博传播”,简而言之,即在微博客中的传播活动,亦可看作微博客用户的信息交换和分享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因此,本文也分别从这两个维度对“微博传播”进行简单分析。
(一)过程维度从过程性上看,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结构,由一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动态、序列过程。
这里,我们不妨引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略作分析。
由于“微博传播”也是网络传播的一种,网络传播的一大特点是传受一体性,因此,这里我们把“微博传播”中的传播者和收受者合称为传播主体。
见表3:(二)系统维度从系统性上看,我们“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
”微博客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上的产物,从登录方式上,即可以直接网页登陆,也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或客户端),甚至还可以通过手机上移动互联网。
从这个角度看,微博传播系统应隶属于两个传播系统:网络传播和移动通讯传播。
如图2:由上图,网络传播系统与移动通讯传播系统的交集为移动互联网传播(包括手机wap);其中,网络传播还包含如传统意义上的IM(即时通讯)、E-mail、博客等子系统,移动通讯传播则包含我们熟知的短信、彩信传播等子系统;由于微博客的技术特性,包括上文提到的多种登录方式,融合了多个平台,可见,微博传播系统从表现形式上横跨网络传播、移动通讯传播和移动互联网传播三个传播系统(如上图)。
特别的,就网络传播系统而言,微博客与其他一些子系统,如IM(即时通讯)和SNS网络社区,都存在许多共性,这里重点比较他们的不同。
二微博传播的过程效果分析过程效果,即具体的微博传播行为在受传者(微博用户)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行为变化,或者说微博文本通过传播主体(某微博用户)借助微博客发布平台,对受传者(其他微博用户)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按照传播学者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
对于微博传播行为,亦是如此。
微博接收:表现为微博文本的感知,只是信息量的增加,比如单纯可以了解周围朋友“正在做什么”;微博影响态度:除了增加受传者的知识量,还会进一步影响受者对周围环境的判断,产生更深层的心理作用机制,如由此引发的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微博影响行为:受者最终可能将心理态度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如转发该条微博,或参加由微博发起的线下活动等。
本文根据微博传播行为的特殊性,按阶段性和层次将微博传播过程分为初级传播和次级传播。
所谓初级传播,指某微博用户(传播主体)发布文本,在受者身上引发直接传播效果,如关注、评论、收藏、或参与该文本发起的活动等等。
而次级传播,指文本经最初发布者(传播主体)发布后,由其他传播主体“接力”进行更广泛的发散传播,在更多受者身上引发间接传播效果,如其他用户在微博客中的转发,在其他网络平台的转帖,或者媒体的引用等等。
进一步,本文将初级传播分为文本感知和(引发)直接效果两部分。
相应地,次级传播也可分为发散传播(文本再感知)和(引发)间接效果两部分。
(一)文本感知文本,即上文中分析提到的微博文本,指微博用户发布的传播内容。
文本感知,即对微博文本的识别和接收。
1文本的分类微博客的文本由于传播主体的独立性而具有丰富的个性,但从传播学视角看,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文本是否是传播主体(微博用户)自己生产的?其二,文本中关注的是涉及公众领域的大众话题还是私人领域的小众话题?根据这两个问题,我们按照“内容是否自己生产”和“公共话题还是私人话题”将文本分成以下四类。
自语话题:指用户自己生产的私人话题。
如:用户的生活见闻、心情状态等。
兴趣话题:指非用户自己生产的私人话题。
如:用户分享的小段子、一些名人名言等。
参与议题:指用户自己生产的公共话题。
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用户对新近发生的热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或问题的评论、观点;第二,用户亲身参与的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公共事件,用户通常会以微博客形式“现场直播”或“提前预告”。
参与议题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一类文本,因为它是外界公共议题在微博客这一特殊传播介质上的投射,或是有可能发展演变成媒体关注的公共议题的一类话题。
公共议题:指非用户自己生产的公共话题。
如新闻的转发,引用某权威人士对热点事物的评价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名人用户,自语话题与参与议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为名人的私人话题可能却是公众关注的公共话题。
这里的区分主要看议题的客观存在上,从接收层面上看是否具有公共传播、普遍关注等属性。
比如,一位名人更新微博说自己在达沃斯年会上听见某公众人物演讲,对于名人来说只是一条自语式文本,但由于其中出现了“达沃斯年会”,以及“公众人物”演讲,参见上述“参与议题”的“第二类”范畴,仍划归为“参与议题”。
四类不同的文本也对应着不同的用户动机和需求,见图3:如上图,不同类型的文本对应着不同用户(这里从一般角度关注普通用户)的动机和需求。
“自语话题”对应用户记录个人生活、心情的需求;“兴趣话题”对应用户自我娱乐,并推之娱乐有相同兴趣的他人的需求;“参与议题”对应用户针对公共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的需求;“公共议题”则对应用户进行信息传递、散播的需求,是一种媒体性质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第一象限,即参与议题所在象限,用户各自就公共问题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非常近似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中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关注普遍利益的内涵。
2文本感知过程分析——引发传播效果的前期影响因素这里的感知,指信息的接收。
文本感知,即受者对文本的接收,是传播效果形成的前提。
根据用户接触文本的方式,该阶段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微博接触——传者感知——文本感知其二,微博接触——文本感知微博接触,指用户知晓并接近微博客网站。
传者感知,则指用户知晓并通过微博行为(加为关注对象)接近传播主体。
以上两种情形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将微博客中的某个用户加为关注对象(成为某用户的粉丝),进而得知其更新的文本信息。
而后者接收的文本信息,并非来自“follow”的对象,而是通过网站的推荐等方式被受者感知。
由上可知,在文本感知阶段,影响传播效果形成的因素有三个:1.微博客的接触方式;2.传者的感知,其中包括传者的人群构成;3.微博客网站的编排方式,包括对文本的推荐等等。
针对前两个因素,我们设计了一个关于微博使用的问卷(见附)进行在线随机调查,一周之内共统计回收60份调查样本。
其中第2题“你主要通过以下何种渠道获知微博客?”,调查对象中51.67%选择网站(微博客服务商)的推荐,23.3%的人选择朋友推荐,12.5%选择通过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4.17%选择通过论坛/BBS,同样4.17%的人选择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余下的选择其它方式。
虽然这个小调查样本量较少,但其随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某些参考。
从统计结果可知:新浪、腾讯、网易等传统门户网站对自己新开辟的微博客服务的强势推荐(尤其是新浪),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口碑传播或人际传播对微博客接触的显著效应。
而第6题“你在微博中关注的好友(follow)主要是以下哪类人群?(请填2项)”,调查对象中43.75%选择自己的朋友,27.08%选择名人,16.67%选择兴趣小组(如冷笑话等),6.25%选择知名度高的非名人,同样6.25%选择公共平台(如媒体、企业等)。
可见,微博用户关注的对象构成主要是自己的朋友和所关注的名人。
关于影响因素3:微博客网站的编排方式。
以新浪微博为例,其“随便看看”栏目会随机出现近一小时用户的即时更新;“热门转发”、“热门评论”栏目则会按当天转发量和评论量显示一个微博文本的排名。
这些编排方式,都会将一些非受者关注用户的微博文本“推到”其面前,换而言之,影响受传者的文本感知。
综上,进一步归纳得出,初级传播的文本感知阶段,也是传播效果的引发阶段,主要受到技术因素和个人偏好因素的影响。
技术因素首先包括微博客的接触渠道,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个人最主要依赖网站(微博客服务商)推荐这一渠道。
从这个角度看,微博服务商如何通过网站推荐自己的微博服务,会影响微博接触过程,进而影响到文本感知和具体的传播效果。
其次是微博客网站的编排方式,平台的推荐方式亦会影响受者对文本的直接感知,对后文即将讨论的直接效果,甚至间接效果造成影响。
而个人偏好因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可能和受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有关,也可能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
在个人偏好因素影响下,用户在微博客中选择自己关注的人群。
由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大部分人在选择成为自己朋友的粉丝。
(二)引发直接效果这是微博客初级传播的效果引发阶段。
上文讨论初级传播的部分已经提到,直接效果的表征形式是多样的,有关注、评论、收藏、或参与该文本发起的活动等等。
本文重点讨论用户关注和评论两种直接效果的表征形式。
其中,用户关注是最主要的表征方式,主要指文本在受者身上产生的认知和态度层面的传播效果。
用户评论则是行为层面的传播效果,是体现效果产生的主要用户行为,从操作层面讲,亦是唯一方便进行量化(评论量)分析的效果表征形式。
1直接效果指标之一:评论量评论量虽然不是直接效果的最主要衡量标准,但却不失为一种直观考量的显性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能对直接效果的强弱做出评估。
以下就其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文本属性和传播主体做具体分析。
(1)文本属性与评论量的关系对此,我们还是以新浪微博为样本来源做内容分析。
考虑到用户的活跃性以及可参考的用户评论量等因素,我们选取4个粉丝数在300000—500000之间,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活跃用户:洪晃(文化名人)、李承鹏(体育评论)、张欣(商界精英)、闾丘露薇(传媒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