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题型解题方法归纳
一、审题
是指解题者对题目信息发现、辨认、转译的过程,它是主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觉活动,并有思维的积极参与。
审题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地认知活动,这一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读、思、记。
1、审题的任务
(1)发现信息
弄清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明显的,哪些是稳蔽的,哪些概念,规律能解决和解释出这一问题。
例题: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的等位基困A与a控制。
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
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有。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分析:
问题:能否依据上述结果确定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
研究对象:
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一对相对性状(有角、无角)
条件已知基因频率:公牛、母牛、小牛的表现型
未知公牛、母牛、小牛的基因型
解决和解释这一问题的概念、规律(①显性性状概念判断法;②性状分离现象判断法)
(2)转译信息
信息表达比较含蓄,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在审题时应将其转译为自己熟悉的便于理解或应用的问题或信息。
例题:当人的胚胎处于胚胎发育的第二月末时,有5个尾骶脊椎和相当长的尾。
以后5个尾骶脊椎消失,尾则转变为骨残留。
从基因的功能来看,下列哪一过程与胚胎发育末期人尾的消失不同()
A、病毒的繁殖
B、胰岛素B细胞合成胰岛毒
C、细胞的坏死
D、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细胞
分析:胚胎发育末人尾的消失(不熟悉,不便于理解)
↓ 转译
细胞凋亡(熟悉)
(基因的程序性表达)
(2)记录信息
当题目的信息被感知时,通常需要将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用简短的形式记录下来,对题目信息的记录应当规范、多样、有序。
“规范”是指信息的记录应用规定的,合适的文字表示,其数值应当带上单位,它应准确、简洁、富有意义和便于记忆。
“多样”是指多种形式,除了应用文字(字母、数据)形式记录外,应尽量设法用示意图画下来并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
“有序”是指对题目信息的记录按一定的顺序,要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和重新组合。
总之,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骤,它是解题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顺利完成审题的任务,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2、审题的要求
(1)细致
要求读题应当认真仔细,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想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在答题之前,必须将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求解要求”等全部内容逐字看清楚,方可作答。
对所谓“似曾相识”、“熟题”更要加倍小心,加以重视,找出“细微末节”上的区别。
例题:以下计算正确的是()
①显微镜下观察同等直径的单行排列的细胞,如果放大50倍时,最多能看到20个完整细胞,则放大100倍时,最多能看到10个完整细胞②控制合成一个6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基因中,与这60个氨基酸密切相关的碱基数至少应是360
个③12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片段,其氨基酸种类最多的可达4120种④如果草原上生产者所转化的光能占照射到该草原上总光能的1%,那么到在次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是0.04%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①易因“似曾相识”而忽略观察同等直径单行排列细胞,而按照面积计算得出看到5个完整细胞的错误结论而误选B
(2)准确
要求无偏差领会题意,重点字,词要咬文嚼字,再三斟酌,不曲解题意,或以想像代替事实,有时甚至要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等方面真正看透题意,不人为改变题目及题目的内涵及外延。
例题:鉴定脱脂奶粉需用的化学试剂
分析:不能准确领会鉴定的含义而代替以鉴别脱脂奶的真伪来选择试剂,苏丹Ⅲ、苏丹Ⅳ、碘液等,而正确分析应为鉴定脱脂奶粉(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3)全面
要求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信息。
有的题目信息不但要从题目文字中获取,还应从题目的附图中获取,有的简答题的作答甚至要从后面的问题选项中获取。
例题: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
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分析:左侧光照,但由于图示的匀速旋转,故光照刺激不是单侧光。
例题:在含有四种碱基的DNA区段中,有腺嘌呤a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
A、b≤0.5
B、b≥0.5
C、胞嘧啶为a[1/(2b)-1] D 胞嘧啶b[1/(2a)-1]
分析:A%=T%=b 则A%+T%=2b 同(A+T+G+C)%=1
故误选2b≤1即 A b≤0.5 ,疏忽限定词“四种碱基”
(4)深刻
要求深入挖掘题目的隐蔽信息,在挖掘时,除了直接的观察还应借助联想和理论分析。
具有一定难度的生物题目,往往含有隐含条件,这些隐含条件可隐蔽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要求中,生理生化过程中,图像和规律的应用范围及答案中,等等。
如果能及时挖掘这些隐含条件,就能够避过思维陷阱,突破解题障碍,提高解题速度。
例题:(2005全国)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A、表达遗传信息的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
D、信使RNA不同
分析:易由基因决定性状而误选A
题中隐含神经细胞与肝细胞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
二、解题的基本策略
是指解题的一般路径与方法
1、算法式
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去尝试,最终找到答案的方式。
它费时,但保险,能保证获得正确答案。
2、启发式
指人们根据规律或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窍门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种方式只进行选择性的搜索。
可把尝试的次数减到最小,而迅速、经济地解决问题,是主要解题策略。
故平时通过训练熟悉已有知识,形成经验,找到窍门进而形成正迁移,但要特别注意避免负迁移。
下面介绍几种启发式解题策略。
同学们可思考解题策略与常见解题方法的匹配。
(1)简化策略(2)图解策略(3)逐步接近策略
(4)逆向思考策略(5)联想类比策略(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生疏为熟悉)
(6)重新表述策略(转新为旧,化难为易)
(7)间接求解策略(8)关键点捕捉策略
(9)整体运算策略(10)比较分析策略(11)避虚就实策略
三、答题要求
1、尽量用课本中的术语进行表述。
2、语要说完整。
(要使别人能看明白,而不仅仅是自己心中知道)
3、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
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