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
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
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
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于他人。
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
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
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材料二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
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4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62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
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人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
(4分)(2)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对农民的诈骗”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民饥困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分)(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扼要回答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
(6分)4.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
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臣愚以为中华民族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已经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了,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4分)(2)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的关系。
(4分)(3)材料三中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4分)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规定)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赎取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农民有永久使用权……在订立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仍有“暂时义务”,交租和服役依旧。
宅旁园地可随时赎取,赎取份地须得地主同意后签订契约。
农民在赎地时一次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银行垫付,农民在49年内连利偿还……政府只规定(份地)最高和最低定额,具体面积由地主决定。
如农民现有份地超过当地定额标准,地主割去超过部分,低于最低额则不补。
在实行中地主总是利用各种手段割去农民份地中的最肥沃部分。
“割地”面积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1861年,在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具体体现。
(4分)(2)“如果用一种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这场改革,农民并不全然是输家。
”据材料一、二论证这一观点。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对俄国政治、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8分)6.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4分)(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
(2分)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1)①农奴依附地主;②地主占有并可以买卖(出租农奴);③农奴要无偿地为地主劳作;④农奴要给地主提交一定的费用;⑤地主对农奴负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⑥国家基本不干预地主与农奴之间的事务。
(2)理解: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符合史实(只是部分人对农奴解放的一种期望)。
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因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并受到了村社的束缚。
2. (1)材料一:认为改革没有使农奴获得真正的自由。
材料二:认为改革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
(2)理解:农民为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虽摆脱了地主奴役,却遭受村社束缚。
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 (1)实行均田制。
(2)权益: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
原因: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3)相似之处:确立新的土地制度。
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 (1)原因:秦孝公的支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执行坚决;变法内容全面并符合秦国国情。
(2)关系: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起辅助作用。
“求富”是“自强”的基础,“自强”是“求富”的前提。
(3)文明: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
结果:进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5. (1)体现:农民在订立契约前须继续向地主服役;地主有权决定份地的具体面积;地主利用“割地”规定割走农民份地中最肥沃部分;规定的赎金高于当时的地价。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论证: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解放);借助国家提供的贷款,农民获得具有永久使用权的份地;地价上涨使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社会危机,稳定社会秩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和原料,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6.(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2分)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2分)(2)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分)(3)方法:实事求是;全面辨证地分析。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