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论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董丽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以”字来源,字形的演变及“以”字词性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从介词、连词、副词及连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着重对“以”字的7种介词用法,10种副词用法分别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代汉语以虚词介词连词副词连用结构“以”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它的用法不断扩展,词义不断增加,词性有所改变,它不仅是一多义词,而且还是一个多性词,了解它、掌握它正确地使用它,对我们说汉语的人和学汉语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
“以”字在甲骨文中作为和。
古文作“吕”。
《说文·已部》:“耜,用也,从反巳。
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
象形。
”段玉裁注:“谓人意已坚实,见诸施行也。
”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
并把造字由象形改为指事亦象形。
徐中舒认为,耜即耜的本字,象农具耜形,“耜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
以,用也。
”“以”字最早作为动词“用”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了。
用作本义“耜”的“以”,在古代典籍中已很难见到,一般只用后起字“耜”。
如“寿略其耜,俶载南亩。
”(《诗经·周颂·载芟》)“以”字作动词用,表“率领”之意是比较早的。
在甲骨文中,“以”字就不限于作动词“用”义了。
例如:1.乙亥,贞令佀眾□,受又(祐)。
(郭沫若《卜辞通篡》106页)这是一段表示征伐的卜辞,句中“以(佀)即为动词“率领带领”义。
2.庚辰王卜,才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
亡。
“以字应训为与,执指俘虏言之。
这一条是说,今天应该迎接凯旋的师旅于东单,没有灾害的。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
句中“以”应是连词。
到了西周金文,“以”有了更大发展,单独作谓语的已经非常少。
例如:3.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
(小臣簋)4.王以侯内于寝。
(麦方尊)5.以乃师左比毛父。
(班簋)上面举各例“以”肯定还是带领义动词,但是已经有了虚化的倾向。
“以殷八师”可以是带领殷的八支部队,也可以理解为使用殷的八支部队。
“以”字虚化的条件,一个是当宾语是不能带领的事物时;一个是当“以”字结构用在另一动词的后面时,动词“以”就语法化成介词。
例如:6. 虢仲以王南征。
(虢仲盨盖)7.汝以我车宕伐獫狁于高陵。
(不其簋盖)8.余献妇代以壶。
(五年琱生簋)9.王令东宫追以六师之年。
(贮簋)率领或带领往往应该是大带领小,上带领下。
而例⑥句中不可能是虢仲带领王南征,而只能是虢仲凭藉王命南征。
“以王”是南征的依据,是介宾结构作状语。
例⑦“车”是宕伐獫狁的实力,也可以说是完成“宕伐”这一动作的工具,“以我车”是引进动作的工具的介宾结构。
例⑧“以壶”如果用在动词“献”之前,还可以理解成“拿壶”;现在用在后面,“以”的意义又只能是介绍动作涉及的对象的介词。
例⑨中“以六师”也是在“追”之后,只能是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
至此,古汉语中“以”的主要用法基本都已具备。
“用”是动词“以”的基本义。
例如:10.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于彼加之。
(《左传·成公人年》)——我们已经辞去这种礼仪了,他们还要用它。
11.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襄王之命。
(《战国策·韩策三》)——过去齐相公多以会合诸侯,不曾不用襄王的命令。
1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论语·微子》)——不使大臣抱怨没被重用。
由“用”义引申为动词“依靠”“凭借”义。
例如:13.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14.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
(《韩非子·喻老》)引申为动词“根据”“按照”义。
例如:15.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16.以位,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孟子·万章下》)引申为“率领”“带领”义。
例如:17.宋多贵赂于郑。
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
(《左传·桓公十三年》)18.不以我归,忧心有忡。
(《诗经·邶风·击鼓》)由“率领”义引申为动词“及”义。
例如:19.予一人有罪,无以万方。
(《尚书·汤誓》)20.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
(《周易·复卦》)古代汉语中,“以”的诸多虚词用法,大都是由上述各动词义辗转虚化引申而来,再加上它的假借义,即“以”字用作连词、代词、副词及语气词,形成了“以”字的虚词用法体系。
一、介词用法介词是一种介绍实体词或词组辅助谓语表示更充实完美的意义词类。
“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词组构成特定的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对象和方式等关系。
即带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介词结构即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充当状语,也可以放在位于动词后充当补语。
从这一点看“以”演引为介词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只能在句中表示一个充实完美的意义,必须和动词结合使用。
分类举例说明如下:1.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或凭藉。
根据引进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类:A、引进工具,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⑴汝以我车宕伐獫狁于高陵。
(不其盨盖)⑵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⑶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论语·八佾》)⑷天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墨子·尚贤下》)⑸汤使人以币聘之。
(《孟子·万上》)⑹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卫风·木瓜》)⑻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孟子·梁惠王上》)介词“以”的宾语可以前置⑴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经·陈风·墓门》)⑵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以”的宾语可以承前省略:⑴藋藋竹竿,以[]钩于淇。
(《诗经·卫风·竹竿》)⑵譬之若手,上以[]脩头,下以[]脩足。
(《韩非子·有度》)B、引进凭借,可译为“凭”“用”例如: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于中原,其避三舍。
(《左传·僖公三十年》)⑵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
(《韩非子·喻老》)⑶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离骚》)此项“以”的宾语也可以出现在“以”的前面:⑴乃入见。
问: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⑵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此项“以”的宾语也有省略的:⑴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荀子·天论》)⑵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左传·庄公十年》)一般认为,“以”字的B项用法是A项的引申,其引申的动因主要在于它所引进内容的改变:A项一般是引进物质名词,表示可以把握和控制的具体物体,如车、杖、松、木瓜等;B项则多引进抽象名词,如:灵、功、淫等。
有的时候,A、B的区别取决于句中谓语动词的不同。
例如: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战国策·魏策》)②、汤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为天子。
《韩非子·奸劫弑臣》)二例“以”的宾语相同,但谓语动词的语义指向有别。
例①的“易”既指向自己的宾语“安陵”,又指向“以”的宾语“五百里之地”,“以”为“用”义。
例②的“立为”则反指向自己的宾语“天子”,而不与“以”的宾语“百里之地”发生关系,“以”是“凭”义。
C、引进身份、官职等,可译为“凭(以)……身份”,“凭(以)……资格”。
这种用法在先秦时期较少见,汉代以后,如《史记》中就大量出现了,这可能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日益重视身份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
例如:①、故纪子以伯先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②、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相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③、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史记·樊郦腾灌列传》)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2.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表示行为方式,可译为“把”。
方式其实就是凭藉的扩展,只是意思抽象一些,由较实在的“用”、“拿”义转化成类似“把”字句的把字义。
例如:①、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出师表》)3.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或标准,又可分为两类:A、引进依据或标准,可译为“根据”、“按照”。
例如:①、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②、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左传·宜公四年》)③、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
(《韩非·王蠧》)B、引进时序或顺序,可译为“按照”。
例如: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孟子·梁惠王上》)②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史记·刺客列传》)③令行于民惎年,秦氏三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史记·商君列传》)4.引进动作行为实施或情况发生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既替余以惠□兮又申之以揽□(《屈原·离骚》)•扶苏以数谏故,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柳宗元)此项以的宾语省略较为普遍:①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②孝公得商鞅,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奸劫弑臣》)5.引出某种看法,某种结论的提出者或推断者,可译为“依”、“据”。
例如:①今以臣愚议,秦发兵而未名所伐,则韩之用事者以事秦为计(《韩非子·存韩》)②以骞度之,大厦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
(《史记·大宛传》)③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尔……(《世说新语·识鉴》)6.引进行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处所可分为两类:A、引进时间、处所之所在,可译为“在”。
例如:①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②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团成师。
(《左传·桓公二年》)③悬肉以林,则言肉为林。
(《论衡·语增》)B、引进时间、处所的起点,可译为“从”、“自”、“由”等。
例如: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②今以长沙预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论语·西南夷传》)③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至于秦安。
(《登泰山记》姚鼐)7.引进与主语交往与行动的对象;可译为“与”、“跟”、“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