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之“字的用法

“之“字的用法

编前按:在整个初中乃至高中及大学的语文文言文学习中,“之”字的理解方法应该是最多的几个字之一,而且是最常见的多义字。

以下罗列的几种用法是最常见的,可能有所不全。

仅供分享。

之⑴【代词】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

(本义项指第一个“之”)⑷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

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为戮:以之为戮。

之:指我们。

)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③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练习及检测:《画壁》(出自蒲松龄作品《聊斋志异》)一、“之”字做实词1、“之”作动词这时,“之”的意思是“到……去”“往”“到”“至”例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逍遥游》)例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鸿门宴》)例3 辍耕之垄上。

( 《陈涉世家》例4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分析: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之”字做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动词“之”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如例4的“南海”,例3的垄上。

有时前面会出现主语,如例2的“项伯”,主语也常常省略。

2、“之”作代词(1)“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用作宾语。

例1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例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 《师说》)例3 虽有( 通“又” ) 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 《劝学》)例4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 《寡人之于国也》)例5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赤壁赋》)分析:“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用在动词之后如例1的“事”、例2的“事”、例3的“使”,例4的“杀”,例5的“”观。

“之”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知识、道理等。

(2)“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

例1 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游褒禅山记》) :例2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 《游褒禅山记》)例3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由。

(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例5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

二、“之”作虚词“之”作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和语气词。

1、“之”作助词“之”作助词的用法有五种情形。

(1) “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两者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翻译。

例1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游褒禅山记》)分析:第一个“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

(2) “之”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

例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通“否” ) 焉。

( 《师说》)分析:“之”将“句读”、“惑”提前,翻译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之”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

例1 顷之.烟炎张天。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赤壁之战》)分析:“之”可译为“不一会儿”。

(4 )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出。

例1 不知东方之既白。

( 《赤壁赋》)分析:“东方既白”是一个句子不可本不可作谓语,加了“之”后就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了,可以做“不知”的谓语了。

(5)“之”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例1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论语·阳货》)2 、“之”作连词“之”作连词时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

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

例1 今者有一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邻( 通“隙” ) ……( 《鸿门宴》)分析:“之”连接名词定语“小人”和名词中心语(2) 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

不过,这种结构形式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表示时间的状语等。

例1 大哉,尧之为君! (《孟子·滕文公上》)分析:“尧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

(3) 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构成复句关系。

例1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触龙说赵太后》)分析:第一个“之”可不译出。

3 、“之”作介词“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

例1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礼记·大学》)分析:此句中的“之”可译为“对于”。

4 、“之”作语气词“之”作语气词时常用在句末。

多见于韵文中.。

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例1 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 《诗经·小雅》)分析:后一个“之”在这里作语气词。

当然,“之”在古代汉语中作语气词的情况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作“连词”“语气词”“助词”“介词”。

要比较准确地掌握“之”的用法和理解它的意思,只有依靠阅读大量的文言文,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参考文献:[1] 胡兴成.“之”的意义和用法[J].高中生,2009(2)[2] 王建秀. “之”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J].考试:中考版,2011(2)[2] 张卫国. 初中文言文“之”字用法小议[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8)之字用法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呼东西”。

所谓的独立性就是指一个独立存在的词语或句子结构,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悍吏来吾乡”中的“悍吏”为名词,作主语,“来”为动词,是“悍吏”发出的动作,作谓语,所以这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主谓结构,但现将“之”插入“悍吏”和“来”之间,则使这个主谓结构遭到了分解,从而失去了它的独立性。

这就是所谓的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

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比如说“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