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字的几种用法
再见
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对这件事 感到非常诧异。之:代指桃花林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 “往”、“去”。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 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我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 们பைடு நூலகம்、“它”、“它们”等。例如: ①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有砍了几刀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②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 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掌 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 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 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 来有一定的难度。
文言虚词“之”字几种用法
主讲人:张晓春 临沂第十一中学
“之”字的几种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之”字的用法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自己的耳朵受到侵扰。没 有官府的公文使自己的身体受到劳累。
3、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 起补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必 译出。 例如:
①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 时间长了。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译:惆怅怨恨了很长时间。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 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 前。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动词“有”, 宾语“陋”,借“之”帮助,把宾语“陋” 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 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 何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
“去”。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当于现代汉相语“的”,放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 厅的东北角。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 草木的花。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 的成分。不必译出。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