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啤酒行业市场竞争与发展分析

我国啤酒行业市场竞争与发展分析

我国啤酒行业市场竞争与
发展分析
一、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1.快速发展的10年(1979—1989年)
1979—1989年,我国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

到1988年,已形成813个厂家、656.4万吨的产量,仅次于美国、德国,居世界第3位。

短短10年,中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

此阶段的发展特征是:对国内啤酒企业管制松动,从而导致一大批新兴啤酒企业的建立和啤酒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并形成了啤酒产业生产规模普遍偏低,厂家分布高度分散的市场竞争格局。

新企业的蜂拥而入导致了啤酒行业企业数量迅速扩张和地域上的高度分散,而进入障碍极低又造成啤酒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至于在外商大批涌入时难以建立必要的产业保护屏障。

2.稳步增长的90年代(1990—1999年)
1990—1999年,我国啤酒行业有3个特点:
(1)啤酒产量和生产能力稳定增长。

1985年全国啤酒产量为310.4万吨,1990年达692.1万吨,1995年1568.6万吨,1999年跃升到2088.4万吨,啤酒产量的增幅每5年翻一番还多,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

自1995年始,啤酒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入稳定增长期,产量增长速度降低。

这一阶段,啤酒的生产能力已经过剩。

(2)啤酒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1994—1998年的4年中,啤酒产量增加了573万吨,企业数量减少了156个,企业平均产量提高86%。

如1998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总共44个,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8.4%。

(3)效益未能与产量同步增长。

1995年以来,啤酒平均出厂价逐年降低,1996—1998年平均吨酒销售收入也逐年递减。

1996年平均吨酒销售收入2159元;1997年平均吨酒销售收入1998元,较上年降低161元;1998年平均吨酒销售收入1903元,较上年降低95元。

如以1996年的销售价不变计,1997年减少收入30.4亿元,1998年减少收入50.8亿元。

二、近几年啤酒行业市场化程度分析
1.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确定
以价格为核心的促销活动此起彼伏。

厂家给予经销商的促销政策有意或无意失控,导致价位只跌不升,地区间、客户间冲货现象屡禁不绝。

2.生产要素一定程度的市场化
就一般生产要素层次而言,如大麦、酒花、机电设备等均可从国内外市场自由选购。

就体制层次而言,其他行业生产要素市场具有的市场不统一、欠规范和计划体制的烙印在啤酒行业的生产要素市场同样存在,如劳动力、资金、企业家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市场化,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建立过程中,对企业家的经营激励机制也尚未成熟,尚待深化改革。

3.企业进入基本自由,但存在退出障碍
近年来,啤酒企业资金来源以自筹为主,资金不足压力日趋加大,一大批靠贷款起家的啤酒企业面临严重债务负担。

1998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44家啤酒企业中,资产负债率高于70%的有38家,占86%,个别企业甚至超过了90%。

资金不足与高额负债之双重压力,迫使啤酒行业寻求国外资金或国内资金的广泛支持,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资产重组,为外国资本低成本进入我国啤酒行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啤酒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障碍相对较少,加上特定的制度原因与制度背景,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在我国啤酒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中小啤酒企业归属于各级地方政府,并构成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从而地方政府往往在财政上对行将破产的企业予以支持,使这些企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导致本该退出啤酒产业的企业不能及时出局,只能苟延残喘。

4.不同行政区域的啤酒企业不能完全享受平等待遇
个别地区实行市场封锁,对外地啤酒不准或限制进入,设置地区性壁垒以限制外地产品的进入,达到保护当地企业的目的。

5.企业股份制改造较快
1998年,全国495家啤酒企业中,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啤酒企业已占13.5%,如燕京、青岛、蓝剑、黄河、拉萨等一些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有的甚至到海外证券市场筹措资金,在获取急剧扩张所需要的资金的同时,还提高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并树立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制度环境与行业特点对竞争态势的影响
1.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在啤酒行业的表现
啤酒行业的困境,主要是由制度环境与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与不少制造行业相比,啤酒业生产能力过剩既不严重也不典型。

根据中国啤酒工业协会的有关资料,1998年全国啤酒总生产能力为2920万吨,实际产量是1987.67万吨,即生产能力中有1/3过剩,与1995年行业水平相当。

而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许多行业有30%—50%的生产能力过剩,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大面积亏损。

一些存在严重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如家电制造业经过竞争和淘汰,反而成为我国具有国际优势的行业,显示出竞争的积极效应。

由此,用生产能力过剩来界定我国啤酒行业现状有欠妥当,并不能概括出啤酒行业现状的独特性。

笔者认为,用过度竞争的概念描述啤酒行业的现状可能更恰当。

我国啤酒行业的过度竞争主要不是竞争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而是行政性垄断导致资源流动受阻的结果。

一方面,政府对啤酒产业的直接经营,造成企业经营的低效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保护地方市场、限制企业退出等行为直接介入市场竞争过程,是啤酒行业发生过度竞争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

2.制度环境的影响
(1)国家GB4544—1996《啤酒瓶》标准的地方实施变调。

首先,全国有60%的啤酒企业产量在5万吨以下,其吨酒利润平均300—500元。

而新瓶标准实施后,净增吨酒成本300—400元,按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司1998年15万吨瓶装酒计,当年成本增加6600万元。

由于啤酒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的整体规模不够大,如此巨大的成本压力,势必让那些弱小企业成为啤酒“换瓶革命”的牺牲者。

其次,从地方执法的角度而言,不少政府的工商、质监等部门对本地啤酒非B瓶采取容忍默许态度,而对外来啤酒企业使用非B瓶则严加查处。

(2)跨行政区域间的啤酒企业竞争地位不平等,使产品市场竞争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企业间效率水平差距加大。

中小地方啤酒企业与所属地方政府利益关系密切,实际上成为利益共同体,地方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