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综述-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综述-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综述高军目次一、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史二、中国稻作起源地研究的学说争鸣三、判断稻作农业起源地的标准四、稻作起源的原因分析五、普通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稻的历程六、中国稻作起源的阶段一、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史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作为中国农业起源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的展开而开始,故而,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史可以参照中国农业起源的研究史。

中国农业起源的研究比世界农业起源研究晚了将近六十多年。

一般认为1866年在瑞士湖上居住遗址发现粟等农作物遗存后,西方的学者就开始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而中国对农业起源的探究则与考古学被介绍入中国属于同时期。

中国考古学家对农业起源的探索始于对殷墟遗址的发掘。

在对殷墟发掘后,徐中舒著名的长篇论文《末耜考》,胡厚宣在20世纪30年代也撰写了《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农业》1,对当时的农业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和发掘技术发面的影响,早期考古学家对于农业起源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考古资料的初步解释,特别是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应证的所谓“二重证据法”的阶段,所探讨的也主要是中国农业起源的大致时代和农业起源后的几个发展阶段。

稻作农业起源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未从农业起源的研究中作为独立的研究方向出现。

这是中国稻作起源的萌芽阶段。

到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做到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稻作起源研究在以著名农学家丁颖为代表一批学者的努力下,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丁颖先生1926年于广州东郊犀牛尾的沼泽地发现野生稻。

1933年发表《广东野生1胡效月,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稻及由野稻育成之新种》2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稻种的原产地。

他长期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对稻作农业的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稻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进行系统研究。

1949年他提出“中国之稻种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的论述。

1957年他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3一文中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

“华南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1961年8月丁颖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脱稿之时,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一节中,引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稻谷遗迹,包括仰韶遗址陶片上稻植株遗体和谷粒印痕。

安徽五河海城镇新石器遗址灰土层中烧焦的稻粒,江汉平原上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武昌放鹰台等遗址红烧土中屏入的稻谷壳,以及无锡的仙鑫墩、施墩,安徽肥东大陈墩、南京庙山,浙江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阪等遗址发现的稻谷壳、稻谷凝块、陶器上的稻谷印痕等。

同时历数了云南滇池东南官渡、石寨山、剑川、海门口遗址发现的稻谷遗迹。

比较直观地感觉到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似比之黄河流域更为普遍,其栽培时期可能比黄河流域为早。

但是珠江流域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迹,指出这是今后应该注意发掘调查的。

4这一时期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本土起源说”和“外来说”的“国界”争论时期。

进一步发展阶段是70年代至80年代末。

这一时期,农业考古取得了重大突破。

尤其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浙江省余姚县罗甸公社东方红大队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打破了中国稻作农业的“外来说”,把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

于是农史学者面对河姆渡遗址这样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不能不作出深层次的思考,继而一系列的起源说开始兴起,主要有长江下游说、云贵高原说、江南说、黄河下游说。

5此时,对于稻作农业起源的争论转变为“区域”争论时期。

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成熟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1年《农业考古》的创刊,给了稻作起源研究者极大的鼓励,稻作起源的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

特别是1988年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使的稻作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稻作农业起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另外,多学科合作的展开给考古学家更多的手段,能够从遗址中提炼出更多的材料,使得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全面展开。

新崛起的学说主要有:长江中游说、洞庭湖畔说、淮河流域说等等。

2丁颖著:《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北京市: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21页。

3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农业学报》,1957年第8卷3期,第243—260页。

4丁颖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4年,第16~20页。

5孙声如:《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农业考古》,1998年1期,第100~107页。

二、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学说争鸣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学说争鸣很早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大概有十数种说法。

在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初期,由于当时考古资料积累不多,对稻作农业起源地的研究仅仅根据野生稻的分布,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推测。

67实际上,中国稻作起源学说争鸣的发展也就是中国稻作起源研究的一部发展史。

随着的新材料的出现,一些新的合理的学说必然会展开,旧的不合理的学说也必然将遭到抛弃。

下面拟对12种学说进行简单总结。

1.印度起源说关于中国稻作农业发祥地问题,最早时,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

891011这是由于当时中国考古学刚刚起步,没有足够的材料和技术支撑,未能给出确凿的“本土起源说”的证据。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周拾禄12与丁颖13根据研究提出中国起源说。

但到90年代初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起源之一的地位才在国际上初步确立。

14自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古栽培稻之后15,“印度说”的呼声才渐渐下降。

到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左右的古栽培稻16、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12000年的古栽培稻17,“中国说”才真正确立起来,“印度说”开始消沉了。

2.云南起源说这一观点曾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支持。

日本渡部忠世先生认为水稻的原产地是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的椭圆形地带。

18菲律宾张德慈博士也认为水稻栽培“可能自尼泊尔阿萨姆——云南地区经由云南引人黄河流域,且自越南经由海路引人长江下游盆地”19。

中国最早提出此种观点的学者是柳子明先生。

柳子明先生根据在西江流域和云贵高原发现野生稻的事实、云贵高原的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云贵高原蕴藏的非常丰富的植物资源等条件,认为稻种的起源地可能是云贵高原。

20支持这一观点的国内学者有汪宁生、游6惠富平:《关于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几点认识》,《农业考古》,2005年1期,第61页。

7张锴生:《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中原文物》,2000年2期,第17页。

8游修龄著:《稻作史论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12~21 页。

9丁颖著:《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第26~28 页。

10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稻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11浙江农业大学等五院校编著:《实用水稻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18~25 页。

12周拾禄:《中国是稻之起源地》,《中国稻作》,1948年第5卷5期,第53~54页。

13丁颖:《中国稻作之起源》,《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刊》,1949年7期,第11~24页。

14应存山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1~16。

15游修龄:《对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文物》,l976年8期,第20~23页。

1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8期,17~32页。

17张文绪、袁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作物学报》,l998年7月第24卷第4期,第416~420页。

18渡部忠世撰,徐朝龙译:《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农业考古》,1986年2期,第102~11页。

19张德慈:《致<农业考古》>编辑部的信》,《农业考古》,1983年2期,第342页。

20柳子明:《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发展》,《遗传学报》,1975年第2卷1期,第23~29页。

修龄、李昆生等。

他们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如下理由:一、云南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于水稻的生长;二、云南的植物种属多达15000多种,而且有3000多种稻种,其分布范围广;三、根据对云南稻种的同功酶的分析,发现酶谱一致,表明云南现生栽培稻和现代普通野生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1222324。

但严文明先生指出云贵高原最使人信服之处是有野生稻的存在,但是后经考察,云贵高原的野生稻是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仅在少数地方有。

因此,仅仅根据其所具有的条件来认定其为稻作农业起源地是欠周到的。

25陈文华先生也认为,云南说只从生态学的角度去推测,缺少考古证据,最多也只能停留在假说阶段。

26不得不指出,“云贵高原说”不仅缺乏最直接的考古学证据,连其主要论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野生稻资源等,也未必十分令人信服。

在“东亚稻作起很和古代稻作文化”日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在中日学者的集体论证下,基本否定了云南起源说。

273.华南起源说已故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早在1949年即提出“中国之稻作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的意见,1957年他再次著文论证这一观点。

(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论述)童恩正先生著文指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它可能在浙江杭州湾一带,但更可能在纬度较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地区”28。

李润权先生也支持此说,而且他强调了西江流域29。

另外,俞履圻30、吴燊妙31、裴安平32等学者也支持这一观点。

华南起源说的反对者也有很多。

其反对者主要诟病两个方面。

首先,与云南起源说一样,华南说同样缺乏考古材料的直接证明。

目前,华南地区没有出土过超过7000年的栽培稻遗存,而且支持该说的学者对农具的判断也存在争议。

其次,由于其环境条件良好,采集渔猎资源丰富,华南稻作农业起源缺乏必要的动力。

33向安强认为华南说在现阶段中国稻作起源研究中的地位,并不重要,暂不可与长江流域相提并论。

34但是,近年来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接近于广21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中国农史》,1986年1期,第71~83页。

22李昆生:《亚洲稻作文化的起源》,《云南文物》,1984年4期,第122页。

23李昆生:《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1期,第69~73页。

24汪宁生:《远古时期的云南稻谷栽培——云南少数民族科学史学习札记》,《思想战线》,1997年1期,第98~102页。

25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9年2期,第75页。

26陈文华:《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农业考古》,1989年2期,第84~99页。

27古为农:《“东亚稻作起源和古代稻作文化”日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佐贺等地召开》,《农业考古》,1993年3期,第187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