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探析

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探析

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探析流沙东街道上塘小学2014.04.28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探析摘要:本文主要从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来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进行探析。

小学生心理问题是由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自身共同作用产生的。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探析,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才能更好的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做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

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 7 %,异卵双生子为33. 3 %。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

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因素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

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

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2.身体发育首先,身体发育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儿童的智力水平与脑发育成熟状况密切相关。

在小学阶段,正是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发育完善,接近成人,才使得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性过渡成为可能。

其次,身体发育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身体发育良好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时往往容易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身体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异常的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获得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再次,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子矮小、协调性差、体质相对较弱的小学生,倾向于表现出胆怯、消极和焦虑的个性。

而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小学生,则往往表现出喜欢自我表现、富有创造性、健谈等人格特征。

此外,体质强健的儿童,父母往往会给其更多的独立空间,因此更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生气勃勃的个性特征;而体弱多病的儿童,父母往往会对其倍加呵护,再加上生病的痛苦体验,较易形成依赖性强、谨小慎微的个性特点。

此外,生理成熟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女性的青春期一般始于10~12 岁,男性要比女性晚两年左右[3 ] 。

一般来说,正常自然的身体发育不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但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其生理成熟的时间却不尽一致,出现早熟与晚熟的差异。

可以看到,早熟的男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女孩,晚熟的女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男孩,这两种孩子彼此都有交流的对象,易形成自信、开朗的良好心理。

而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却没有相应的玩伴,缺乏交流的对象,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 心理因素心理健康的实质是心理的功能状态,而决定心理功能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

所以,小学生的各项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矛盾还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是,当心理矛盾与冲突过于激烈或持久,以至于主体依靠自身的力量已无法协调和处理,就可能产生心理困扰,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

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2.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合理需要的满足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

对小学生来说,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的满足,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满足不充分,可能导致动机缺乏、情绪失调、反应异常、性格偏离等问题。

当然,需要的满足并不是越充分越好,有些需要的过度满足也会导致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如在家里有求必应的孩子可能会导致耐挫力下降;有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优越感过强,反而导致适应力下降。

3.心理挫折心理挫折是需求不遂的结果,是导致心理压力、引起消极情绪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遭受挫折后可能引起多种反应,从效果上看,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反应包括继续努力、调整期望值、改变目标、升华行为等;消极的反应包括攻击行为、退化行为、退缩行为、固执行为等。

消极的挫折反应常会成为某些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小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尚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低,耐挫力差,在挫折之下易出现各种身心障碍。

4.不良个性目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幼儿时期较长时间的独处,会使孩子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

入学后有一些孩子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缺乏自信心等渐渐显露并愈发明显。

还有一些学生过分争强好胜,虚荣心、妒忌心较强,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

这些都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多子女家庭及农村的留守儿童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个性都会导致入学后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态度、方法各不相同:1.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孩子容易造成任性、固执、自私不合群。

当上学读书后,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2.有的家长非常专制,不关心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要不就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或者是“关怀备至,和蔼可亲”。

3.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

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监视”下学特长,例如:剑桥英语、奥数、舞蹈、美术、乐器等各种兴趣班,搞提高补习。

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

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

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4]。

根据以上现象,概括起来有三方面:1.过高的期望:家长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想法、兴趣、能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结果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自信、情绪不稳、缺乏兴趣、性格不良、意志不坚,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一些心理问题。

2.精神的虐待:主要表现为威胁恐吓、轻视贬低、羞辱指责。

这样对待孩子,容易使孩子胆小怕事、孤僻、人格扭曲、自卑、缺乏自信,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敌对情绪,产生反抗心理,处处与父母对着干,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3.否定性语言:孩子长期生活在得不到家长赞美的否定的环境里,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我不行”、“我笨”或“我完了”......等消极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当一个人发现他无论怎样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时就会放弃一切努力。

一些儿童心理学专家最近在调查中发现[5],孩子最感恐惧的是家长对他们说出如下的话:(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专家们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6]。

“傻、笨、呆、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

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使孩子的童心、童趣受到压抑和摧残,对学习产生厌烦、对测验产生恐惧、对父母产生敌对甚至仇恨。

因此,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善于与孩子交流,要给子女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孩子在第一生活环境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7]。

三、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小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因此,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与其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一背上书包开始进入人生的学习阶段,玩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变少。

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严厉指责……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学习生活失去了色彩,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8]。

(一)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

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