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思想之智慧

中国哲学思想之智慧

苏州市职业大学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思想之智慧》论文标题:_儒家善恶观__
年级专业:__
学生姓名:_____
学生学号:____
论文得分:________
论文日期:二〇一四年五月XX日
论儒家思想的善恶观(对儒家本性善恶的解读)
作者孙干武
摘要:
儒家思想主要是为了最后在人间达到世界大同,可以养生送死。

儒家用三纲五常约束人们思想,希望可以得到世界的太平,保护君王的地位,希望用思想上的统治从根本上遏制动乱的发生。

善恶观不管“性本善”“性本恶”都是要求人们一心向善,以达到人们的安居乐业。

从而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键词:儒家本性论、善恶论
一:春秋战国——孟子、荀子观
孟子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可见人性皆善。

他又举例证明人性之善,譬如见孺子将入于井,无论何人,必立即趋而救之。

其所以去救,“非所以内交于孺于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完全由于不忍人之心而然。

他从心里上建立性善之论据,以为人有仁义礼智是基于心,良能不学而能,良知不虑而知,理义为人心之所同然。

他对恶之看法是说:“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由这些话可知自然状态未能证明人性之本善,适正于环境之不良;而善性存于心,往往受环境的影响,把原来的善端压抑丧失了,以致成为恶人。

所谓恶人,并非本来就恶,一样可以为善。

但孟子之主张,人性若不靠后天力量的改进,就无法自立为善,即使有善,亦无以发挥,是其缺憾。

荀子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荀子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总而言之一个是让你凭良心做事,一个是让你接受教育后做个好人。

意思都是让你做好人。

二:宋明理学——朱熹、王阳明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

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

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

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

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宋朝儒学大师——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儒学为心学“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王阳明老师继承孟子的性本善观念,要求人们戒慎保真。

认为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

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

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

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

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三:自我理解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并且争论了两千余年未有结果!就事实而论,性善论和性恶论之所以争论了如此漫长的时间也未有结果,是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也就是根据对人性的主张不同,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人性观,并各自提出了应该怎样去对待人。

因此,人性无论是归结为善还是本恶,都无法完美的诠释、演绎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众多人在心理学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仍然在讨论着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花精力去专研心理学,却需要对人性有着一个根本性的认识,所以对人性的认识还是依赖哲学思考,但继续围绕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思考是无法真正地认识人性的,而只是接受一种观念、一种主张。

我们需要回答事实中去。

善和恶体现出各种限制性,具有无常性,也就是说,善和恶并不是绝对的,而又如何能被视为人的绝对本性呢?由性善论和性恶论组成的人性论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

人性论本质上就是人性观。

参考文献:
1、《孟子》、《荀子》、《大学问》、《孟子集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