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与才--资治通鉴笔记臣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笔记:司马光的基本观点是这样的: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由于“才”胜出“德”的缘故。
才的价值是中立的,无所谓善恶,可以用它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
所以,要树立“德”的绝对引领和优先地位,用“德”来驾御“才”,这样才是正道。
但这里的问题是:德和才能否分开?一个人能否在有“德”的同时还有“才”?所谓德才兼备是不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根本就不会存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牵涉到我们对“德”和“才”的理解。
什么是“才”呢?“才”就是“智”,而中国的“智”总表现在微妙的人际关系中,而不是像西方社会那样表现为对科学的探究。
在西方社会中,“德”和“才”用力的方向不一致,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德”和“才”的关系问题。
“德”体现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品质和修养,而“智”体现为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科学精神。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相反,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可能在智力方面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这些社会都能容忍,因为西方有维护个人价值和尊严的制度。
西方的宗教精神不相信人是善的,因为他们偷食了禁果,心中已经有了恶的种子。
正因为人任何时候都有作恶的动机和冲动,所以西方有着严格的法律,以法律调节人际关系,以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人的行为。
所以,西方不弘扬道德,也不鞭笞非道德,只是强调法律的尊严。
只要你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就无可厚非。
你道德品质再差也没有关系,只要别违反法律,也没有人会“千夫所指”的谴责你,因为西方本来就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每个人的选择都无可厚非,都值得尊重。
也正因为此,西方人在“人事”方面没有太多的智慧,可以说很单纯,因为法律和制度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只要按规矩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在人际关系方面浪费过多精神,他们的智力一般都投向了科学和技术领域,而不是人际关系中的左右逢源。
尽管西方也出现了大量的管理智慧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大多都是让人拥有什么品质,比如勤奋、意志力、执行力等等,而不是让人去掌握人际关系的微妙。
因为法律和制度在根本处已经限制了人的“投机取巧”。
而中国则不是这样了。
中国的“德”和“才”表现在同一个地方,即人际关系中。
所谓的“德”要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才”也要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
“德”是什么?道德和功利目的是互相排斥的,它总是表现为对必然性的超越。
或者说,它总是在做在理性看来毫无道理的事情。
也正因为此,人才获得了尊严,才比动物崇高。
人在作出道德选择的时候,排斥了“成本”和“收益”的算计,而是“当机立断”。
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惕测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看见一个孩子掉到井里,我立刻下去把他救上来,并不是因为我和这个孩子的父母是好朋友,也不是因为贪图救上这个孩子来会得到好名声,置之不理会得到坏名声。
当我作出这种道德选择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进行这样的算计和衡量:对我有利就去做,没有利就不去做。
邱少云在大火焚烧的时候之所以选择了纹丝不动,不是因为他不怕疼,而是因为他为了一个信念而超越了求生的动物本能。
康德说,道德彰显的是人真正的自由,因为只有超越了人的本能,属于人的自由才会彰显。
如果说“德”是对功利目的的排斥,那么“才”呢?“才”恰恰是对功利目的的迎合。
所谓的“才智”不过是在“得”和“失”、“进”和“退”、“进攻”和“防守”之间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罢了。
没有这种算计和衡量,我们不能说它有“智”。
诸葛亮有“才”,是因为他总能在与敌人的斡旋中善于衡量和取舍,表现出其足智多谋的一面。
张飞没有“才”,是因为他比较冲动,做事情不计后果。
所以不赞成司马光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德”和“才”是互相排斥的。
因为中国文化所决定的价值取向,“德”和“才”同时向一个地方用力,所以它们往往纠缠在一起,真假难辨。
我们有时候根本分不清一种行为到底是“德”还是“才”。
有时候,“德”也是一种“才”,因为所谓的“德”不过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
有时候,“才”也是一种“德”,因为正是因为有“才”,才能打起“德”的幌子。
赵襄子为了能上位,用尽心机,我们可以说他有“才”,但不能说他有“德”。
他表现出来的“德”,我们实在不知道是真“德”还是假“德”,也许,他内心中根本就不是信奉道德的人,而是装着讲道德,博得民心而已。
所以,更多的是一种“才”,而不是“德”。
而那些真正有“德”的人呢?因为他们不精于算计,不计较得失,总是表现得那么没有“才”。
当智瑶灭门、智氏大势已去,智果、希疵这些重要谋臣都选择了逃避,只有豫让在这个时候还要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的为主子报仇。
他明知道这样做很可能会死去,但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还要飞蛾投火去送死。
豫让根本不能算有“才”,因为他既不具有明哲保身的小聪明,更没有“隐忍谋国”的大智慧。
即使去报酬,豫让的策略也是那么迂腐可笑,“漆身为赖,吞炭为哑。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还没有报仇,先自残,让全身长满癞疮,让自己变成哑巴,连他老婆都不认识他了。
这样做根本就没有必要,因为明智的人绝对不会选择这种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即使能达到,代价也太大,何况豫让还有更为便捷的方式报仇,正如他的朋友所说的:“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
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以你的才能,可以假装投降赵襄子,得到他的宠信,接近他,然后再轻而易举的报仇,何苦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但豫让却固执地认为“既已委身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
凡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试想,一个有智慧,有才华的人,怎么会如此地固执和迂腐?所以,豫让的命运可想而知。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在内心中把道德看作生命的人,都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以至于在行为中总表现得那么迂腐不化,好像在自寻死路,伯夷、叔齐、荆坷、方孝儒。
不胜枚举。
他们的命运是注定的,他们是悲壮的英雄,走的是一条悲剧之路,唯有用鲜血和生命,才能将自己所坚守的道德和品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们没有去算计,尽管可能有算计的本事,他们没有去施展所谓的“才华”,尽管他们可能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而反之,那些能够纵横捭阖、左右逢源的有“才”之士又怎么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呢?相反,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攻于算计和权衡的谋略高手呢?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德”和“才”的关系不过是文化中“仁”和“智”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罢了。
仁与智的纠缠,注定了德与才的纠缠。
一方面,中国人所引以自豪的道德境界,被一些悲壮的仁人志士所演绎,他们的道德楷模的地位恰恰是以牺牲和死亡表现出来。
而在政治上,权谋的“智”又往往是打着道德的旗号出现的。
与主任讨论德与才,主任曾讲,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才是最高的境界。
其实,内和外,方与圆,本身就是矛盾和对立的,就象德和才一样,无法兼备。
勉强称的上外圆内方的人,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心口不一,对外精于算计,而内心把握原则,对外张驰有度,而内心处处权衡;另一种是中庸之道,执其两端取其中,说方不方,说圆不圆,不偏重任何一方,但都是任何一方拉拢的对象。
勤能补拙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勤能补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叹息自己天生笨拙,成就不了大器。
其实,我认为这种叹息是没有必要的。
常言道,勤能补拙,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她生就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
然而,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
他喂鸽子,每天仰望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觅踪影。
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能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但反过来说,一个人即使天资再好,若不勤奋求学,也是不能成才的。
在宋代,有个神童名叫方仲永,五岁便会做诗,被乡里称为奇才,可谓聪明过人,但他出名后,不再勤奋上进,而是整天由他父亲带着到处吃喝玩乐,结果诗才枯竭,终于“泯然众人矣。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我的一个同学,由于勤奋好学,升中学的成绩名列全班之首,亲朋好友都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可是一年之后,他的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六,他的母亲生气地说:“真是笨蛋!”其实他哪是什么笨蛋,只不过是在一片夸赞声中变得骄傲了,不像过去那样勤奋罢了。
华罗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希望那些自认为没有天赋的朋友们不要太悲观,要相信天才在于勤奋,只要自己肯在“勤”字上下功夫,朝着美好的目标坚持走下去,是可以成大器的!颜色.幻想我喜欢五颜六色的世界。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颜色,所以斑斓;我的心中,也因为有了颜色,所以缤纷。
.白色.它是一切颜色的基调。
我喜欢白色,因为我喜欢冬天的雪,它给人纯净,给人明快,给人“瑞雪兆丰年”的期望;我喜欢白色,因为我喜欢漫画里拥有白色长发的幻术师,它让人幻想,充满神奇与向往;我喜欢白色,因为我喜欢白纸,充满未知,可以使人随意描绘,绽放想象……我又不喜欢白色,有时它又透着凄凉和无奈。
不喜欢医院里的那些白色床褥,不喜欢悄悄出现在妈妈头上的白发,不喜欢水里漂浮的白色垃圾…….黑色.它是所有颜色的归结。
我喜欢黑色,因为我喜欢东方人的美,黑色的眼珠,炯炯有神,黑色的秀发,飘逸动人;我喜欢黑色,因为我喜欢探险,黑色总是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我喜欢黑色,因为我喜欢家乡无顶上那最原始的瓦片,虽不如青瓦耀眼,也没有琉璃瓦的高贵,但却充满古朴……我又不喜欢黑色,她有时带给人抑郁和迷茫。
不喜欢黑夜的无助,不喜欢黑色衣装的拒人千里之外,不喜欢黑色的预兆之意——死亡…….蓝色.它是我最钟爱的颜色我喜欢蓝色,因为我喜欢天空,无垠而广阔;我喜欢蓝色,因为我喜欢大海,浩瀚而壮丽;我喜欢蓝色,因为我喜欢它带给我的安详而又不浮躁的感觉,像我们遗失的童年……我又不喜欢蓝色,因为它的单调。
失去了白云,蓝天就好象失去了些东西;没有了船只,大海也就没有了生机…….红色.它是具有双重意义的颜色。
我喜欢红色,因为我喜欢喜庆,喜欢红色的喜字,红色的盖头,甚至红色的辣椒;明快的颜色,似乎也为整个世界添彩……我又不喜欢红色,不喜欢血腥,不喜欢红色的唇……绿色使我清新,黄色给我鲜明,土色让我想起美味的巧克力……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颜色亦给人不同的感受!谈节俭所谓节俭,就是花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