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菇袋料栽培技术

香菇袋料栽培技术

香菇袋料栽培技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万南安香菇是我国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传统的栽培方式以椴木为主,椴木香菇质地紧密,品质优良,但是生产周期长,产是低,成本高。

代料栽培技术具有原料来源广泛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等优点,成为目前香菇栽培的主要方式。

香菇代料栽培生产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制袋,脱袋转色和出菇管理三个方面。

一、制袋香菇是腐生菌,本身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提供给它的基质内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以及少量矿物质和生长素进行生长。

常用的配方有:1.杂木屑78%,麸皮20%,糖1%,石膏1%,水120—125斤,PH 值自然。

2.杂木屑78%,麸皮15%,麸面5%,石膏1%,过磷酸钙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3.杂木屑40%,棉壳40%,麸皮18%,糖1%,石膏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4.杂木屑20%,蔗渣58%,麸皮20%,糖0.5%,石膏1.5%,水120一125斤,PH值自然。

5.棉壳90%,麸皮8%,糖1%,石膏1%,水110一130斤,PH值自然。

以上各种原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虫蛀。

其中松、杉以及含芳香类物质较多的樟木木屑不能用于香菇的代料栽培。

使用以上配方时,加入0.1%的多菌灵(50%的含量)对抑制杂菌有一定的效果。

即1000公斤科中加多菌灵1公斤。

将培养科98—100℃灭菌10—12小时,待菌袋冷却后进行接种发菌和菌袋培养。

接种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菌袋培养时,料温应保持在18—23℃,在菌丝培养过程中,料温会逐渐上升,当料温达到25℃时;要及时翻堆,同时打开门窗散热,接种5—7天后,需要进行检查菌丝是否吃科,有无杂菌感染等,以后每隔5—7天翻堆一次,发现杂菌应立即淘汰。

菌袋培养50-60天,菌筒成熟,袋内菌丝起波浪状或形成少许原基,接种块(穴)周围有部分出现棕褐色水珠,菌筒表面有零星原基出现时,即可以进行脱袋转色。

二、脱袋转色香菇菌筒脱袋转色的好坏,会直接影陶其出菇的早迟、品质和产量。

脱袋必须选择在晴天或者阴天,无西北风,气温在15-25℃,最适宜气温为20—22℃。

用小刀轻轻划破薄膜并小心撕去,将菌筒按10厘米间距,80度倾斜排放于地面。

菌筒的转色主要靠人为调节控制覆盖薄膜内的小气候。

具体做法是:菌筒脱袋后,若薄膜内温度在20—22℃之间,空气相对湿度85%,3—5天内不要掀动薄膜,使菌丝适应新环境,恢复正常生长,但当温度超过25℃时,第二天使要掀开薄膜,通风降温;若气温在20℃以下,7—8天后才掀开薄膜通风,总之,首先要使菌筒表面菌丝恢复生长,长出一层浓白的气生菌丝后,才开始掀动薄膜,掀动薄膜的目的是增加氧气,降低温度,防止菌丝徒长,防止霉菌危害。

一般情况下,脱袋后3—7天内每天通风换气1—2次,每次20—30分钟,当菌筒出现淡黄色水珠,可以用喷雾器轻喷细水一次,然后盖紧薄膜,使黄水均匀分布菌筒表面,第二天用喷雾器冲喷菌筒,洗净黄水,通风至菌筒表面晾干不粘手而稍有粘感,再覆盖薄膜,3—5天内不掀动,然后每天上午9时与下午3时掀动薄膜通风换气,散发水分,增加散射光,拉大菌筒表面的干湿差,这样反复进行2—3天,即可使菌筒正常转色。

从脱袋到转色完毕一般15天左右。

三、出菇管理开袋后经过15—20天,菌筒已经正常转色,菌丝已储藏极为丰富的营养,菌丝生命力很强,这时必须给予一定的于湿差,昼夜温差和光刺激,菌丝突然受一外界恶劣环境条件的作用,菌丝生命力便会相对减弱,开始从营养阶段转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化,并相互交织扭结形成原基,继而变成菇蕾,当菇营长到黄豆大小时,应及时供给充足的水分,以利于子实体的生长。

具体的做法是:在昼夜温差小的地区,一般必须采取:菇床上白天覆盖薄膜减少通风换气,增加床内小气候的温度,晚上最好在凌晨4点把薄膜掀开,使菇床气温猛然下降,人为制造温差,这样连续3—4次即可使菌筒产生原基并由原基发育成菇蕾。

当气温一直处于20—22℃时连续3天昼夜均不要掀开薄膜,闷4天后乘晚上气温较低时掀开薄膜并结合浇水降温,这样也可利于出菇。

当遇连续低温,白天可以适当抽掉菇场上面的部分遮阴物,利用太阳光提高菇床温度达到15℃以上也可能使原基形成菇蕾顺利出菇,现蕾时,棚内湿度要增加到85%左右。

当第一批香菇采收完后,需要停止3—5天,欣开覆盖薄膜增加通风换气次数,以利于菌丝的恢复和扭结。

当采收部分的菌丝发白,表明已经恢复生长,再提高温度,创造昼夜温差促进第二批菇蕾形成,当菇体长到2厘米时开始喷雾状水,气温20℃以上,早晚进行喷水。

二批菇采收后再按头批菇进行管理,菌筒经过几批长菇后,菌筒内含水量降至原来重量的35%左右就不易出菇了,再采用喷水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出菇对水分的要求,必须采用浸水或注水的方法,使菌筒达到原来的重量,恢复其出菇的能力,浸水或注水时,切勿让菌筒吃水过多,否则,造成菌筒腐烂解体而失去出菇能力,浸水后盖好薄膜,每天通风换气1—2.次,并拉大温差刺激,促进原基形成。

当香菇子实体长到八分成熟时,菌盖边缘少许内卷形成“铜锣边”,菌株由白转为淡黄时,品质最优,应及时采收,加工。

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双孢蘑菇,也称蘑菇,洋蘑菇,是世界第一大宗食用菌,蘑菇的营养价值极高,目前,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

双孢蘑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我地稻草丰富,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一、配方1.麦秸(稻草)1500千克、干牛(马)粪1500千克、尿素20千克、豆饼5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石膏粉40千克、碳酸钙30千克、硫酸铵15千克。

2.麦秸(稻草)2250千克、干鸡粪750千克、尿素17.5千克、饼肥75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碳酸钙40千克、硫酸铵15千克。

以上按100平方米配料,料的pH值均调至8。

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培养料一般采用二次发酵,也称前发酵、后发酵。

前发酵在棚外进行,后发酵在消好毒的棚内进行,前发酵大约需要20天左右,后发酵需要5天左右。

全部过程大约需要22~28天。

1.培养料(麦秸、稻草)预湿有条件可浸泡1~2天,捞出后控去多余水,直接按要求建堆。

浸泡时水中要放入适量石灰粉,每立方米水放石灰粉15千克。

一般菇农在浸麦秸(稻草)时,先挖一个坑,大小根据种植量决定,坑内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抽入水,放入石灰粉。

边捞边建堆,建好堆后,每天在堆的顶部浇水,以堆底有水溢出为标准,3~4天麦秸基本吸足水。

2.建堆料堆要求宽2米,高1.5米,长度可根据种植量的多少决定,建堆时每隔一米竖一根直径10厘米左右,长1.5厘米以上的木棒,建好堆后拔出,自然形成一个透气孔,以增加料内氧气,有利微生物的繁殖和发酵均匀。

堆料时先铺一层麦秸(大约25厘米厚),再铺一层粪,边铺边踏实,粪要撒均匀,照此法一层草一层粪的堆叠上去,堆高至l.5米,顶部再用粪肥覆盖。

将尿素的1/2均匀撒在堆中部。

堆制时每层要浇水,要做到底层少浇、上部多浇,以次日堆周围有水溢出为宜。

建堆时要注意料堆的四周边缘尽量陡直,料堆的底部和顶部的宽度相差不大,堆内的温度才能保持得较好。

料堆不能堆成三角形或近于三角形的梯形,因为这样不利于保温。

3.翻堆(发酵)翻堆时应把料堆最里层和最外层翻到中间,把中间的料翻到里边和外层。

每次翻堆要按要求的顺序加入应加的化肥等辅料。

若料太干,要适量浇水,每次建好堆若遇晴天,要用草帘或玉米秸遮阳,雨天要盖塑料薄膜,以防雨淋,晴天后再掀掉塑料薄膜。

在正常情况下,建堆后第二天料堆开始升温,大约第3天料温升至70℃以上,大约再过2天后料温开始下降,这时进行第一次翻堆,将剩余的尿素及碳酸钙、石膏粉、磷肥,边翻堆边撒入,要撒匀。

重新建好堆后,待料温升到70℃以上时,保持2天,进行第二次翻堆,每次翻堆方法相同,第二次翻堆时加入硫铵,一般翻堆3次。

每次翻堆要检查料的酸碱度,若偏酸可结合浇水撒入适量石灰粉,pH 值保持在8左右。

发酵好的料呈浅咖啡色,无臭味和氨味,质地松软,失去韧性,但有弹性。

4.后发酵(也叫第二次发酵)发酵好的料趁热移入棚内,堆成小堆,每堆数量刚好铺一床面。

待料升温到60℃时,保持6小时,以进一步杀死杂菌与害虫。

然后,让料温降至52℃,保持4天,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每天要通风2次,每次15分钟。

若料偏干,可根据料的酸碱度喷石灰水。

之后,开始铺料,料的厚度为25~30厘米,摊料时要轻轻拍实。

后发酵好的料应呈棕红色,且有大量白色粉末状放线菌,有甜面包味,含水量约60%~62%,用手握之,指缝中有水纹,能握之成团,抖之即散,pH值在7.5左右。

三、栽培管理1.播种温度降至27℃以下时开始播种,一般用撒播,将菌种量的3/4均匀撒于料表面,用小叉子伸入料厚的一半,轻轻抖动,使菌种均匀分布到料内,然后将剩余的1/4菌种均匀撒于料表面上。

播种后应覆盖一层报纸;如棚内温度较高,保温性能较好,可不盖报纸。

2.发菌从播种到覆土前是发菌阶段,此期间的温度应控制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播种后1~2天,一般密闭不通风,以保温保湿为主,3天左右菌丝开始萌发,这时应加强通风,使料面菌丝向料内生长。

菇棚干燥时,可向空中、墙壁、走道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

3.覆土材料的处理理想的覆土材料一般多用稻田土、池糖土、麦田土、豆地土、黄泥土、河泥土等,一般不用莱园土,因含氮量高,易造成菌丝徒长,结菇少,易藏有大量病菌和虫卵。

土应取表面15厘米以下的土,经过烈日暴晒,最好呈颗粒状,小粒0.5~0.8厘米,土块1.5~2.0厘米,然后掺入1%的石灰粉,喷甲醛及0.05%的敌敌畏,堆好堆,盖上塑料薄膜闷1天,然后,掀掉薄膜,摊堆散发完药味即可覆土。

4.覆土大约15天左右,菌丝基本长满料的2/3,这时应及时覆土,覆土后要用3天的时间喷水,让土料充分吸水,但水不能渗到料里,喷水时要做到勤、轻、少。

覆土层的厚度为25~30厘米。

5.出菇管理覆土后经20天左右开始出菇,温度保持在20~24℃,空气相对湿度在80%~85%,在此间一般不能往料面上喷水,过湿透气不良,菌丝难伸入土层,过干菌丝稀疏,保持适宜的温湿度,菌丝很快长得洁白旺盛,当菌丝布满料面时要喷重水,让菌丝倒伏,这时喷水也称“出菇水”,以刺激子实体的形成,此后停水2~3天,同时加大通风量,当菌丝扭结成小白点时,开始喷水,增大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控制温度在12~18℃,随着菇量的增加和菇体的发育而加大喷水量,喷水时要加强通风,高温时不能喷水,采菇前不能喷水。

当蘑菇长到黄豆大小时,须喷1~2次较重的“出菇水”,每天一次,以促进幼菇生长。

之后,停水2天,再随菇的长大逐渐减少喷水量,一直保持到即将进入菇潮高峰,再随着菇的采收而逐渐减少喷水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