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棚层架式袋料香菇栽培技术

大棚层架式袋料香菇栽培技术

大棚层架式袋料香菇栽培技术
普洱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森林、生物资源等较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多,发展人工食用菌产业可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反季节栽培的食用菌产量高、品质优,能丰富菜篮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新兴产业。

香菇属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真菌类,又称冬菇、香菇,自古以来记载,香菇营养价值高,能预防和治疗人体的多种疾病,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抓住市场潜力大,产销前景广阔的机遇,积极引进食用菌人才、新品种,来发展香菇生产。

利用大棚层架式栽培的香菇,具有生物转化率高、出菇周期长、生态品质好等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是目前香菇优质高产的主要栽培方式,适时采收与掌握干制技术,也能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普洱市自2005年引入中香68香菇试种成功,历经8 年来,现已在普洱、宁洱、镇沅、江城、西盟等县(市)栽培香菇150 万筒,实现产值960 万元,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采收完菇的废菌棒可施用于茶叶、咖啡、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沟内,作为有机肥料,培育土壤,改良土壤,促进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

现将香菇生产整个管理过程总结如下,为广大食用菌栽培者提供相关服务。

1搭建菇棚菇棚要选择交通便捷、近水源、周边无污染的环境,搭建双层遮阳大棚,达到“九阴一阳”的生态条件,要求外棚高
2.8 m,平顶,荫棚高出内塑料拱棚80 cm,遮阳网用高密度双层
覆盖,内拱棚高2 m 呈弧形盖薄膜保温,薄膜四周不固定,可掀起
通风透气,菇床用竹片或沙松木条搭5层,层间距25 cm,床架宽
80 cm,可同时排放2个菌棒,2个架子间留走道1.2 m,便于推车
拉菌棒,操作方便,棚内悬挂观察温、湿度的温度计,彻底消毒后
待用。

2科学选择最佳栽培节令与品种
根据普洱市气候特点以及香菇的生理特性, 制定最合理的栽培期,于8 月上旬至10 月上旬制备栽培菌棒,培养菌丝, 10 月下旬菌棒进棚上架, 11 月开始出菇,至翌年4月下旬结束出菇, 品种选用抗杂菌强、品质好、朵开整齐、端正、菌盖平的中温偏低型,属于中晚熟品种的中香68为主栽品种,菌丝需要培养80〜90 d,长满菌袋,该品种适宜于海拔 1 400 m以上环境栽培,污
染率低、品质上乘。

3菌棒制作
香菇栽培原料要选用新鲜、无霉变的阔叶硬质麻栎树为主的杂木屑,用2〜3 目铁筛过筛后,才能应用于香菇生产。

经过多年的筛选试验,摸索出能提高中香68产量与品质的培养料配方为:杂木屑60%+帛籽壳30%麸皮10%料:水=1.0 : (1.2〜1.3 ); 杂木屑80%麸皮19%石膏粉1% 料:水=1 :( 1.1〜1.2 );在培养料搭配中应严格掌握好碳、氮比,才能使原基分化成质优的子实体,应该根据原材料、当地气候条件等来决定[1] 。

拌料装袋,将所需要的原材料按比例称好充分混合,加入洁净的清水用搅拌机拌均匀,调料含水量为58%^ 60%然后用机械装袋机装料于聚丙烯菌袋内,装入袋(17 cmx 55 cmx 0.04 cm )内的料松紧适宜,
每袋装料1.5〜1.7 kg,用绳子扎紧后,外套1层外袋,装入常压灭菌锅内灭菌。

一般在常压温度下(100 C)灭菌36 h,待温度降低至25 C时迅速搬入已消毒好的接种室内,按无菌操作抢温接种,在菌棒上打穴4〜5 个,迅速接入原种,立即套回外袋,预防接种穴不再受杂菌侵染,外套应扎活结,以后便于脱袋[2] 。

4发菌期管理
菌棒接种后,将其搬进经过消毒处理的培养室内发菌,温度控制在23〜25 C,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空气清新的环境条件下暗培养,一般菌袋堆放每1 层码4 袋,堆码高度5〜6 层,堆成“井”字形,接种口朝外,有利于正常通气培养菌丝,特别是高温秋季天气,当培养室温度高于28 °C会造成“烧菌”,此
时应加大通风降温,还要降低菌袋堆码高度,确保安全发菌。

一般接种10 d ,菌种已经吃料要翻堆,拣除被杂菌感染的霉包,然后立即烧毁霉包以免发生二次污染。

接种后2 周应脱去外袋增加袋内氧气,在气温适宜时,在菌丝生长线1 cm 处用消毒针进行微孔增氧,可以加快菌丝生长,同时可以减少以后畸形菇的发生,气温高时不能剌孔以防污染。

当菌丝培养至80〜90 d,达到生理成熟时,此时温差不能太大,否则将会提早出菇[3] 。

5菌棒脱袋转色管理菌丝长满菌袋后10 d ,当菌袋内菌丝转为深褐色,有明显的瘤状突起,应选择晴天、气温稳定在15〜22 C时进行脱袋,
但在脱袋以前首先应炼袋3〜5 d,使菌棒拉大温差,与自然空气相适
应,增大散射光照等条件,使菌棒膜呈红棕色光泽,然后脱袋后套上保水薄膜上架排放,再盖上薄膜,把温度调控在22〜24 C, 7 d后温度控制在18〜21 C ;并揭开薄膜通风换气2〜3 h ,可使徒长的菌丝倒装,给予散射光诱导菌棒后,当菌棒出现黄色水珠,用针刺膜放掉黄水,需要喷水2〜3 次,使菌棒均
匀转色,把出菇棚温调在5〜15 C,空气相对湿度85注右,昼夜温差10 C左右,并进行干湿交替管理,刺激香菇原基的形成,高温时向棚顶、四周喷水降温增湿,白天拱棚覆盖薄膜,晚上掀开棚膜,5〜7 d 后转色的菌棒原基逐渐发育成小菇蕾,每个菌棒留小菇蕾7〜8 朵,促使其发育成标准的子实体[4] 。

6出菇期管理香菇菌棒转色达生理成熟以后就要进入出菇阶段,重点要处理好出菇时温度、水分、通风透光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要达到
优质、高产的商品菇,必须创造一个适宜香菇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保证长出来的子实体菌肉厚实、菇柄适中符合出口标准,普洱市进入11月,平均气温在10.4〜22.9 C,空气相对湿度为81%,根据此气象资料出菇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6.1 加
强通风透光
香菇的子实体进入生长期,棚内氧气需要充足,如果通风不良,会导致菌盖小而薄,容易形成畸形菇,经济效益降低,在生产上应根据不同月份的气候特点,一般早、晚把棚四周薄膜卷起通风透光,使菇床之间空气流畅,使菌盖着色正常,干燥天气应先喷水后揭膜通风,降低菇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6.2 控制好温湿度菌棒转色以后停止喷水,促使小菇蕾生长,用冷、热刺激方法使菇蕾形成品质优良的子实体,管理重点是温度控制在7〜
15 C,空气相对湿度在85注右,控制好温、湿度可避免烂棒、烂菇等不良现象。

7适时采收
7.1采收标准与方法
选择不喷水的晴天,鲜销子菇实体6〜7分成熟,干制菇子实体7〜8 分成熟就立即进行适时采收,采大菇留下小菇不采收,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捏紧菇体基部,左右扭动拨起,采后清除残留物,预防污染菌棒及未采的小菇,当天立即分级鲜销、冷藏保存或烘烤干菇。

7.2采收后管理
第1 潮菇采收后,不喷水盖上薄膜养菌,加强菇棚内通风,促使菌丝恢复生长,7 d 后要拉大温差,诱发二潮菇蕾的生成,当小菇蕾形成时,白天要喷水,晚上要盖上薄膜保温,使菇发育
成标准的子实体。

若菌棒失水多,应用专用补水针头给菌棒注水,或用水池浸泡5 h 左右的管理,通过以上反复管理,保证菌棒湿润顺利越冬,等气温回升后再催蕾出菇,有效地完成整个出菇周期。

8干制
一般采用烘烤法使香菇含水量在13%以下,干制后会产生浓郁的菇香,便于保存运输销售,获得盈利。

将采收的菇当天分级装筛,菌柄向下放置,上层装小菇,下层放大(好)菇,放于干燥烘烤炉内待烤。

干燥温度控制在55〜60 C,开始温度40 C 左右时吸、排气口全开3 h ;中期温度上升至55 C左右时吸、排气口全开5 h ;最后温度上升至65 C左右时关闭吸、排气口4 h ,烘烤过程中应边检查边翻菇,使菇体烘烤均匀,当菌盖卷起呈淡褐色,菌褶呈淡黄色、形状成伞形标准,关闭电源冷却风机,取出干菇分级真空包装贮存或上市远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