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一、定向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2、结合实例阅读议论文语段,学会答题方法及技巧。

二、自学指导1、细读文本(发放议论文材料)。

2、讨论交流完成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1、把握文章的论点应先提哪两个问题?然后怎样寻找?(1)、(2)、寻找方法:4、论证方法有哪几种?5、分析论证过程应分那几个步骤?6、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形式是?三、自学督察1、学生结合材料完成预习作业,教师巡回指导2、师生合作交流,解决作业存在的疑问。

四、导学质疑阅读思考,完成文后的阅读题。

【教师友情提示】:读文章之前应先做什么?读完文章应立即自问那两个问题?将兴趣进行到底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

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

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

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

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

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

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

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

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

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兴趣不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

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

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二是“杀趣”。

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

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2)“兴趣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

”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入场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2分)答:(4).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50字左右)(4分)2、展示答题,并说明答题思路。

3、学生质疑,提出阅读存在的困惑。

五、合作探究【中考连接】学生阅读中考议论文阅读范例,合作完成文后题目。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梁晓声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

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

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

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

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

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

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

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

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

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

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

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家宝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

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

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文章有改动)(1)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什么?(4分)答:(2)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答:(3)第2段中说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4)文章第6段列举三位名人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4分)答:2、教师巡回参与讨论。

(教师提示要联系中考考点)3、学生展示探究结果,交流阅读答题技巧。

4、教师总结六、自主测评(下一节预习作业)议论文阅读训练(一)低碳与城市生活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典范,市民摒弃汽车,习惯用自行车或地铁等环保方式出行。

哥本哈根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l0%的发电量。

③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住宅区供暖空调利用海水和地下水能量,市内交通重点在于推广使用自行车,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便利出行。

马尔默已成为世界上不多的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④加拿大温哥华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连垃圾压实机都采用太阳能为动力。

温哥华限制建私人停车场,且停车库与住宅分开销售,以此鼓励居民多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

⑤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⑥与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并且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⑦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汽车的燃油只有13%用于牵引,另外87%被发动机本身、等红绿灯或者塞车所损耗。

同样,选择交通工具也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

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

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更有利于减排。

⑧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三分之一,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

工作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和少开灯,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而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不要太高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减少建筑用能。

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2.选文②③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

(2分)3.选文第⑥段能否去掉?为什么?答:4.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

(勿与选文内容重复)(2分)答:(二)小议读书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

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

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

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

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

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

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

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

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

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

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

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

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

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