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4.电气控制方案的确定 综合考虑各方案的性能,设备投资、使用周期、维护检修、发展等因素. 主要原则: (1)自动化程度与国情相适应 尽可能选用最新科技,同时要与企业自身经济实力相适应。 (2)控制方式应与设备的通用及专用化相适应 对工作程序固定的专用设备,可采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对要求较复杂的控制对象或要求经常变换工序和加工对象的设备,可采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③ 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减少触点数目。 见图1-3示. ④ 利用逻辑代数的方法减少触点数目。 如图1-4(a)示.
图1-3 利用二极管简化控制电路 图1-4 利用逻辑代数减少触点 (4)尽量缩短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长度 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考虑并安排电气设备和元件的位置及实
采用过电流继电器的保护电路见图1-13(a),继电器动作值一般整定为电 动机启动电流的1.2倍。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用于笼型电动机直接启动的过流保护见图1-13 (b).
图1-13 过电流保护
(3)过载保护
电动机长期过载运行,其绕组温升将超过允许值,损坏电动机。
多采用具有反时限特性的热继电器进行保护,同时装有熔断器或过流继 电器配合使用。如图1-14示。
际连线,使连接导线数量最少,长度最短。 图1-5中,图(a)接线不合理,从电气柜到操作台需4根导线。图(b)接线
合理,从电气柜到操作台只需3根导线。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注意:同一电器的不同触点在线路中应尽可能具有公共连接线。以减少
. 导线段数和缩短导线长度,如图1-6示
图1-5 线路的合理连接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1.1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主要内容 1.2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 1.3 常用电器元件的选择 1.4 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本章介绍:继电接触器电控线路设计方法,包括设计内容、一般程序、 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电控系统的安装、调试方法。
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 (3)控制方式随控制过程的复杂程度而变化 根据控制要求及控制过程的复杂程度,可采用分散控制或集中控制方案,
但各单机的控制方式和基本控制环节应尽量一致,以简化设计和制造过 程。 (4)控制系统的工作方式,应在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 工艺要求。 控制方案选择,还应考虑采用自动、半自动循环,工序变更、联锁、安 全保护、故障诊断、信号指示、照明等。
警方式等; (6)目标成本及经费限额; (7)验收标准及方式. 2.电力拖动方案与控制方式选择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生产机械结构,运动部件数量、运动要求、负
载特性、调速要求以及投资额等条件,确定电动机的类型、数量、 拖动方式,拟定电动机的启动、运行、调速、转向、制动等控制要 求。作为电气原理图设计及电器元件选择的依据.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3.电动机的选择 根据拖动方案,选择电动机的类型、数量、结构形式以及容量,额定电
压,额定转速等。 基本原则: (1)电动机机械特性应满足生产机械要求,与负载特性相适应,保证
运行稳定性、有一定调速范围与良好的起、制动性能; (2)结构形式应满足设计提出的安装要求,适应周围环境; (3)根据负载和工作方式,正确选择电动机容量; ① 对于恒定负载长期工作制的电动机,应保证电动机额定功率等于或
设计程序: 1.拟定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是整个系统设计的依据,拟定时,应聚集电气、机械工艺、
机械结构三方面设计人员,根据机械设备总体技术要求,共同商讨。 任务书应简要说明所设计设备的型号、用途、工艺过程、技术性能、传
动要求、工作条件、使用环境等。还应说明: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具体安装与配线时,电器元件应留备用触点,必要时留备用元件;为检 修方便,应设置电气隔离,避免带电检修;为调试方便,控制应简单, 能迅速实现从一种方式到另一种方式的转换。
设置多点控制,便于在生产机械旁调试;操作回路较多时,如要求正反 转并调速,应采用主令控制器,不要用许多按钮.
1.2.2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基本规律
(3)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触点,以简化线路。 在满足工艺要求前提下,元件越少,触点数量越少,线路越简单。可提
高工作可靠性,降低故障率。
常用减少触点数目的方法:
① 合并同类触点 见图1-1示. ② 利用转换触点方式 见图1-2示。
图1-1 同类触点合并
图1-2具有转换触点的中间继电器的应用
大于负载所需功率; ② 对于变动负载长期工作制电动机,应保证负载变到最大时,电动机
仍能给出所需功率,而电动机温升不超过允许值; ③ 对于短时工作制电动机,应按照电动机过载能力来选择; ④ 对于重复短时工作制电动机,原则上可按电动机在一个工作循环内
的平均功耗来选择; (4)电动机电压:应根据使用地点的电源电压来决定。 (5)在无特殊要求的场合,一般采用交流电动机。
(1)控制精度,生产效率要求; (2)有关电力拖动的基本特性,如电动机的数量、用途、负载特性、
调速范围以及对反向、起动和制动的要求等; (3)用户供电系统的电源种类,电压等级、频率及容量等要求; (4)有关电气控制的特性,如自动控制的电气保护,联锁条件,动
作程序等; (5)其他要求,如主要电气设备的布置草图,照明,信号指示,报
11(a). 解决办法:将指示灯与其相应的接触器线圈并联,如图1-11(b)示。 (4)应尽量避免许多电器依次动作才能接通另一电器的现象。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图1-1l 防止寄生电路
(5)在可逆线路中,正反向接触器间要有电气联锁和机械联锁。
(6)线路应能适应所在电网的情况,并据此决定电动机起动方式是直接起 动还是间接起动。
采用弱磁继电器,吸合电流一般为额定励磁电流的0.8倍.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6)极限保护 对直线运动的生产机械常设极限保护。如上、下极限,前、后极限等。
常用行程开关的常闭触点来实现. (7)其他保护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如温度、水位、欠压等保护环节。 5.应使操作、维护、检修方便
5.设计并绘制电气原理图,计算主要技术参数; 6.选择电器元件,制定电机和电器元件明细表。以及装置易损件及备用件清单; 7.编写设计说明书。 1.1.2 工艺设计内容 主要目的:便于组织电气控制装置的制造,实现所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为
设备使用、维修提供必要的图纸资料。 主要内容: 1.根据原理图及选定的电器元件,设计电气设备的总体配置,绘制系统的总装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5.设计电气原理图并合理选择元器件,编制元器件目录清单。 6.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所必须的各种施工图纸,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各种
材料定额清单。 7.编写说明书.
(7)应充分考虑继电器触点的接通和分断能力。若要增加接通能力,可用 多触点并联;若要增加分断能力,可用多触点串联。
4.保证电控线路工作的安全性
应有完善的保护环节,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常用有短路、过流、过载、失压、 弱磁、超速、极限保护等。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1)短路保护 强大的短路电流容易引起各种电气设备和元件的绝缘损坏及机械损坏。
图1-6 节省连接导线的方法
(5)线路工作时,除必要的电器元件必须通电外,其余尽量不通电以 节约电能。如图-7示.
3.保证电控线路工作可靠
最主要的是选择可靠的电器元件。同时,设计时要注意几点:
(1)正确连接电器元件的触点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图1-7 减少通电电器的线路
图1-8 触点的正确连接
入现场调研,收集资料,结合技术人员及现场操作人员经验,作为设计 基础。 2.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前提下,力求使控制线路简单、经济 (1)尽量选用标准电器元件,减少电器元件数量,选用同型号电器元件 以减少备用品数量。 (2)尽量选用标准的、常用的或经过实践考验的典型环节或基本电控 线路。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防止电压恢复时电动机自行起动的保护称为失压保护。
通过并联在启动按钮上接触器的常开触点(图1-15(a)),或通过并联在 主令控制器的零位常开触点上的零压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图1-15(b)), 来实现失压保护。
(5)弱磁保护
直流并励电动机、复励电动机在励磁减弱或消失时,会引起电动机“飞 车”。必须加弱磁保护。
同一电器元件的常开和常闭触点靠得很近,如果分别接在电源不同相上, 当触点断开产生电弧时,可能在两触点间形成飞弧造成电源短路。
图1-8(a)中SQ的接法错误,应改成图1-8(b)形式.
(2)正确连接电器线圈
① 在交流线路中,即使外加电压是两个线圈额定电压之和,也不允许 两个电器元件的线圈串联,如图1-9(a)示。
第1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元器件选择
若需两个电器同时工作,其线圈应并联连接,如图1-9(b)示.
图1-9 线圈的正确连接 图1-10 电磁铁与继电器线圈的连接 ② 两电感量相差悬殊的直流电压线圈不能直接并联,如图1-10(a)示。 解决办法:在KA线圈电路中单独串接KM的常开触点,如图1-10(b)示。 (3)避免出现寄生电路 线路工作时,发生意外接通的电路称为寄生电路。 寄生电路破坏电器元件和控制线路的工作顺序或造成误动作。见图1-
配图及总接线图。 2.按照电气原理框图或划分的组件,对总原理图编号、绘制各组件原理电路图,
列出元件目录表,标出各组件进出线号; 3.根据各组件原理电路及选定元件目录表,设计各组件装配图(包括电器元件
布置图和安装图)、接线图. 4.根据组件安装要求,绘制零件图纸,并标明技术要求. 5.设计电气箱,根据组件尺寸及安装要求,确定电气箱结构与外形尺寸. 6.根据总原理图、总装配图及各组件原理图等资料,进行汇总,分别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