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law2022、课程名称:宪法3、课程名称:Constitution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7、总学时:54 周学时:38、学分:3二、课程概述《宪法》课程的目的,是在大学本科入门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初学者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其学习行政法、刑法、经济法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掌握宪法知识的基本框架,从而对《宪法》学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2、加强学生在《宪法》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学生在领会《宪法》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熟练运用《宪法》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处理一些常见的法律业务,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计划四、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学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2、熟悉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3、掌握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体系。
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四、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五、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重要意义(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思考题:1.简述德国宪法学发展时期不同学派关于宪法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
2.简述马尔佩的宪法学理论。
3.简述法国宪法学家埃斯曼的宪法学理论。
4.简述西方宪法学发展时期日本宪法学的特点与内容。
5.简述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联系与区别。
6.试从西方宪法学萌芽和创立时期入手,简述有关“基本法”的思想。
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第一章宪法的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及关于宪法本质的各种学说;2、熟悉宪法的定义及分类;3、掌握宪法的特征。
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的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释义一、“宪法”词义的演变二、宪法的特征(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三、宪法的定义(一)中外学者的宪法定义(二)宪法定义新探第二节宪法的本质一、认识宪法本质应该注意的问题二、宪法本质的学说评价(一)神的意志论(二)全民意志论(三)阶级意志论三、宪法的本质第三节宪法的分类一、宪法分类的意义二、资产阶级学者传统的宪法分类(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三、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宪法分类四、其它的宪法分类评价(一)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二)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和中立性宪法(三)政治自由主义宪法、君主立宪主义宪法、社会改良主义宪法和独立民族主义宪法思考题:1.简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简述宪法最核心的价值。
3.如何理解“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4.简述宪法分类的意义。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近现代宪法产生发展的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2、了解中国宪法产生、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3、掌握现行宪法的优点和特点。
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一)英国宪法的产生(二)美国宪法的产生(三)法国宪法的产生(四)宪法产生的条件二、宪法的发展(一)近代宪法的发展(二)现代宪法的发展三、宪法的发展趋势(一)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二)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三)宪法保障得以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四)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五)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晚清皇帝、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一)晚清宪法(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二、1954年宪法三、1975年宪法四、1978年宪法五、1982年宪法六、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思考题:1.简述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
2.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3.评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第三章宪法的制定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制定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制宪权主体与制宪机关;3、熟悉、掌握宪法制定程序。
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制定程序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制定权一、宪法制定权的概念二、宪法制定权的性质与基本特征三、宪法制定权的界限第二节宪法制定机关一、制宪权主体二、制宪机关第三节宪法制定程序一、制宪机构的设立二、宪法草案的提出三、宪法草案的通过四、公布思考题:1.简述西哀耶士的制宪权理论。
2.简述制宪权的性质。
3.简述宪法制定的一般程序。
4.简述制宪权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宪法基本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四项宪法基本原则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人民主权原则一、人民主权学说的历史发展(一)人民主权学说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二、人民主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第三节基本人权原则一、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二、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第四节权力制约原则一、权力制约思想的历史发展二、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一)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的分权原则(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监督原则第五节法治原则一、法治原则的含义及其发展(一)法治的含义(二)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二、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思考题:1.法治原则在资本主义各国宪法中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2.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体现第五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的渊源形式,掌握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2、了解宪法结构基本理论,掌握我国宪法结构。
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序言与正文的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形式一、宪法形式的概念二、宪法的渊源形式(一)成文宪法典(二)宪法性法律(三)宪法惯例(四)宪法判例(五)宪法解释(六)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七)权威性宪法著作三、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一)成文宪法典(二)宪法性法律(三)宪法惯例(四)宪法解释(五)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第二节宪法结构一、宪法结构概述(一)宪法体系(二)宪法典的形式结构(三)宪法典的内容结构(四)宪法结构与宪法形式的区别二、宪法的序言(一)宪法序言的分类(二)宪法序言产生的原因(三)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四)宪法序言的功能三、宪法的正文(一)宪法正文的总则(二)宪法正文的分则(三)宪法正文的附则四、我国宪法的结构思考题:1.简述宪法结构与宪法形式的区别。
2.简述宪法正文的总则与宪法序言的区别。
3.谈谈宪法序言的功能。
第六章宪法规范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宪法规范的特点及逻辑结构;2、掌握宪法规范的种类;3、了解宪法规范的效力及变动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规范概述一、宪法规范二、宪法规范的特点(一)宪法规范的政治性(二)宪法规范的组织性与限制性(三)宪法规范的最高性(四)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五)宪法规范的制裁性(六)宪法规范的原则性(七)宪法规范的历史性与概括性第二节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一、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二、宪法规范的种类(一)确认性规范(二)禁止性规范(三)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四)程序性规范第三节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一、宪法规范的效力二、宪法规范的变动思考题:1.简述各国为保障宪法规范的最高性地位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2.如何理解宪法规范的历史价值?3.试论宪法规范的适用模式。
第七章宪法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并掌握宪法关系主体中的公民、国家;2、熟悉并掌握宪法关系的内容;3、了解宪法关系的客体。
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关系的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关系概述第二节宪法关系的主体一、公民(一)政治关系得历史变革是公民成为宪法关系主体的前提(二)公民是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因素二、国家(一)国家的历史演变是其成为宪法关系主体的重要条件(二)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存在方式三、宪法关系的其它主体第三节宪法关系的内容一、权利—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的基本内核二、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宪法关系的基本精神(一)权利制约权力是人民的主权者地位决定的(二)权利制约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三、国家权力的互相制约是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补充第四节宪法关系的客体一、宪法行为是宪法关系得客体二、宪法权利行为三、宪法权利行为四、违宪行为思考题:1.简述公民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
2.简述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第八章宪法的价值与作用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的基本价值;2、了解宪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的价值一、宪法价值概说二、宪法的基本价值(一)人民主权(二)宪政秩序(三)社会发展(四)社会正义三、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第二节宪法的作用一、宪法作用的概念和特点二、宪法的规范作用(一)宪法规范作用的主要方式(二)宪法作用于公民和国家的方式的区别三、宪法的社会作用(一)宪法对政治关系的作用(二)宪法对经济关系的作用思考题:1.简述宪法价值。
2.简述宪法规范作用的意义。
3.简述宪法规范作用的主要方式。
4.简述宪法对经济关系作用的方式。
5.宪法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九章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观念的种类、作用和历史发展;2、了解宪法文化的概念、类型和结构;3、了解当代中国应如何促进宪法文化的发展。
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当代中国应如何促进宪法文化的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观念一、宪法观念的概念和种类(一)宪法观念的含义(二)宪法观念的种类二、宪法观念的历史发展(一)宪法观念的哲学化时期(二)宪法观念的神学化时期(三)宪法观念的理性化时期(四)宪法观念的多元化时期三、宪法观念的作用(一)宪法观念对宪法的创制作用(二)宪法观念对宪法实施的作用(三)宪法观念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第二节宪法文化一、宪法文化的概念和类型(一)文化与法律文化(二)宪法文化(三)宪法文化的类型二、宪法文化的结构(一)宪法文化的认知要素(二)宪法文化的评价要素(三)宪法文化的情感要素三、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促进宪法文化发展(一)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传播和普及宪政社会的基本理念(二)提高全民族的宪政精神和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宪法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思考题:1.简述宪法观念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