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层框架山地建筑规范要求及处理措施

多层框架山地建筑规范要求及处理措施

抗规的规定
4.1.8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采用。

抗规的规定
6.1.14 为了能使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本条规定了
地下室顶板和地下一层的设计要求:
地下室顶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地震基底剪力。

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若柱网内设置多个次梁时,板厚可适当减小。

这里所指地下室应为完整的地下室,在山(坡)地建
筑中出现地下室各边填埋深度差异较大时,宜单独设置支档结构。

如图1
在支挡高度较大时,往往交由岩土工程师负责,支挡高度较小时,通过选择各种挡土墙标准图即可解决。

参考高规的规定
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
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1/550 1/1375),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在支挡高度未达到层高时,可设置悬臂式支挡
有条件时,应沿续《抗规》分离的思路,首选与主体建筑在结构意义上分离的支挡结构,即“荷载传递,刚度分离”。

如当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附带的支挡结构选用毛石混凝土挡墙。

当主体结构为框架-抗震墙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此时应允许设置和主体一体化的支挡结构。

山坡、谷地等地形必须保持稳定。

当土坡超过土壤自然安息角呈不稳定时,必须采用挡土墙、护坡等技术措施。

主体一体化的支挡结构荷载输入
在支挡高度未达到层高时,可设置悬臂式支挡
悬臂式支挡查图集
三种接坡方式
基础
相邻建筑的基础关系:错台处理
最佳处理方案
天然基础
•采用天然基础时,一定特别关注相邻建筑的基础与之的高差关系,是否满足基础稳定性要求。

•天然基础地质要求与现场情况不符的条件下。

有两种方法进行处理。

(1)
基础标高调低,基础坐在持力层上。

(2)对土层进行置换处理。

如毛石混凝土,水泥石粉渣,级配砂石等。

基础调低地基置换
天然基础
•天然独立基础的底标高不同时,一般条件按下,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应满足1:2.0(一般土),1:1.5(强风化岩),1:1.0(中风化岩)
•多层地下室挡土墙和上部柱重合在一起时,其基础型式一般应设置为条形基础,而非柱下独立基础。

盲沟大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