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动作的发展

儿童动作的发展


五、游戏(3-6岁儿童的主导活动) 早期游戏理论 1、复演说。 代表人:美国 霍尔 G· S· Hall 理论观点: •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 • 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对从太古时 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演活动。
2、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 Schiller ;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能力更 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戏是一种出路。 •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余精力 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锅那样会 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
十个月,能协调的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 样东西上。十八个月,能将两到三样东西搭叠起来,能 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 充分发展。两岁,能用手一页一页的翻书,两岁半,手 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 子,拿笔。三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己往杯子里倒 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纽扣。
9、游泳反射。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想游泳 样的动作。这种反射约在生后四个月消失。 10 、行走反射。用两手扶在新生儿的腋下,使其脚心 着地,就会做出行走样的动作。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两 个月消失。 11、瞳孔反射 12、吞咽反射
无条件反射行为存在的意义
1、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
4、眨眼反射 5、踏步反射
6、巴宾斯基反射。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的时候, 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约在八九个月时) 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7、抓握反射。物体接触手掌的时候就握住不放,甚至 可以把物体悬挂起来(又叫达尔文反射)。大约到第二 个月时就消失了。 8、惊跳反射。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撑或收到大声刺激 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 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生后四个月消失,又叫摩罗 反射。
(一)抓握动作发展过程
1、 抓握反射(0~3个月)
2、前抓取行为
3、尺骨抓握(4~6个月)
4、钳形抓握(1岁左右)
三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顺序
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二)动作在心理发展由外到内的内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三)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 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1、动作对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2、动作使个体的感知觉精确化。 3、动作是的婴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4 、动作促进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并对其情绪、社会 知觉、自我意识产生重要影响。
5、由整体到局部 6、由近而远
二、第一批动作(无条件反射) 1、食物反射。接触婴儿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 2、防御反射。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刺激或 痛觉刺激产生泛化性的反应(刺激一处,全身反应)
3、定向反射。儿童出生后不久,约在两周左右,就能 对强烈的刺激产生定向反射(如眼睛转向光源或暂时停 止吸吮动作)
简介: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心理心理 发展的外在表现,并对个体的心理 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婴 幼儿动作的发展也是人们观察、评 价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的原则) 1、从上到下,头尾律 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 肢逐渐发展。
2、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 3、是各种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
4、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三、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一)行走动作的发展变化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 七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八个 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 前进;扶着能站立。 10 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 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 12 个月,能扶着行走。 15 个月,能独立行走。 18 个月, 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 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 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跳下。 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不稳当,会骑三轮 脚踏车。
0到6岁儿童行走动作发展的图示如下
(二)手的动作的发展变化(抓握动作)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 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 六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三个月以前的婴儿,手 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四到五个月的 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 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 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六个月,揑物体时还是一把抓, 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 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他。八个月,抓握物体 时能大拇指和其它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
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 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 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3、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 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的拿取物体,进 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4、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 的性来区别的。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 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 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 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 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的、有目的的去接 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的把 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