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下面是一则45秒钟的电视广告:
列车上坐着不同肤色的人,一个东方少女若有所言,有人问:“英文”?“法文”?少女摇头,众人不解,不知少女意欲何求,这时一推销员推车前来,边走边叫,“可口可乐”,少女立即喜笑颜开,也跟着“可口可乐”起来,大家一起会心点头,相视而笑。
再没有什么比这则广告更能准确无误的传递出“可口可乐”这一“世界语言”的张狂个性。
除了“可口可乐”正在侵蚀我国的饮食文化外,放眼望去,你会震惊的发现,我们的生活、情感甚至我们的观念,正在或已经成为美国通俗和流行文化通行无阻的跑马场。
这是什么?这是霸权!而且是一种比美国隐形轰炸机更具杀伤力的看不见的霸权。
为什么我们会喝着可口可乐叫着打倒美帝国主义,为什么我们会起一个英文名在网上呼吁抵御外来文化的扩张,为什么我们会刚贴完拒绝麦当劳的标语转身就要吃肯德基……这些举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的文化已渗透到世界各地。
对外文化扩张和渗透是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的决策者历来认为,美国的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美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就能在任何时候比任何国家都要强大,就能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
导弹+经济+文化=美国式的全球化,这是美国图谋称霸世界的公式。
导弹这种外在加暴力并不十分可怕,比导弹更加可怕的是经济和文化,经济渗透和文化扩张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就一直在做着文化帝国的美梦,极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扩张,人们把美国的文化扩张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
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
如果说传统的帝国主义属于军事帝国主义,那么“新帝国主义”则属于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出现的。
英国传播学家凯文·罗宾斯指出,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不仅仅牵涉到经济,实质上是美国化,也就是把世界改造成以美国为“村长兼警察法官”的“地球村”。
学者H.I.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经济、语言、技术等软力量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文化渗透,力求建立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其政治经济霸权的“全球文化”。
这种“全球文化”,实际上是英语文化,更准确地说是美国文化。
“文化帝国主义”一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概括起来说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第二,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第三,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
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席勒指出:“电影广播电视节目,书籍,新闻报道等随处可见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他们所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消息和娱乐,同时也是传播社会价值和政治观点的工具;最终,他们会对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文化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最有力的制度化手段,因此不少学者也把文化帝国主义称为“媒介帝国主义”。
在探讨媒介帝国主义之际,人们更关注两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一是跨国传播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二是由这种垄断体制所形成的信息单向流通所产生的文化后果。
就前者而言,目前世界传播媒介的集中垄断的程度仍在加剧,美国利用其科学技术和文化设施的优势,控制文化的资源和市场,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进行文化倾销,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但是目前传播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却由美国等西方通讯社垄断。
美国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C (美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发布信息量的1000倍。
媒介的集中和垄断的加剧,意味着在世界上确保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的条件在继续恶化。
就后者而言,在全球性文化产品市场形成和跨国传播领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对信息的单向流通所产生的文化后果表示深切关注和担忧的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不少发达国家也引起了警惕。
在日本,一些学者从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信息的“入超”问题。
1985年,日本新闻协会研究所发表了一项对亚洲14个国家29家主要报纸的“国际报道”的主要提供者是西方信源,其中美联社占22.6%,路透社占21.9%,法新社占9.3%,合众国际社占8.6%;四大通讯社占了60%以上,而各报的“本报讯”总计只有21.2%。
同年发表的一项题为《电视中的外国文化》研究报告则揭示,日本对美国的电视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比例为1:20,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而这种逆差反映了美国的电视文化对日本的巨大的反响。
随着以美国产品为主导的世界影像市场的形成,西欧各发达国家面对美国商业文化产品的冲击,基于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维护“文化统合性”的双重目的。
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例如1983年3月欧共体通过了《跨国界电视公约》(The Convention on Trans-frontier Television),其中提出了“将欧洲制作的节目增加到50%以上”的目标。
进入90年代以后,欧共体大多数成员国都以“比例制”(quarter system)对电视节目播出实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抵抗美国文化渗透。
2000年6月,在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倡议下,首届国际文化论坛在巴黎举行。
论坛重点讨论了经济全球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
希拉克呼吁欧盟各国不应该只限于使用统一的货币,建设共同的市场,而且要发展成为统一社会和文化的欧洲。
他提出建设文化欧洲的口号。
呼吁欧洲各国要在世界范围内保持一致,共同抵御美国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
在亚洲,1998年东盟成员国信息部长聚会,就信息化条件下的文化安全进行广泛讨论,决定设立东盟卫星电视台,建立东盟文化信息网,对网络传播、国际内容采取分类制度,以抵制西方文化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渗透,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大力倡导亚洲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
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担心由发展中国家扩大到美国自己的西方盟友当中,说明了美国的对外文化扩张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美国当然是不承认自己具有文化扩张主义的意图的,相反,我们在现实当中所看到的是,所谓维护“信息的自由流通”实质上只不过是维护美国一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在信息传播问题上的实用主义态度和双重标
准也很难使人相信它没有文化扩张的意图。
这具体表现在:美国在国内强调媒介的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以维持本国传播秩序的平衡,但在世界信息流通领域却仅仅强调“自由”,丝毫不谈美国对国际传播秩序应尽的责任。
现在,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的生意在中国越来越火,XO,人头马,威士忌,轩尼诗的销售势头日盛一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更是中国饮料市场上的“大哥大”,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更是深得年轻人的青睐。
有人不禁要问:祖宗留传下来的筷子还能用多久?!
对非主流文化和有色人种的刻意丑化,自然是美国文化制品的一大任务,以好莱坞电影为主体的美国文化制品一直渗透着浓重的种族主义和美国至上意识好莱坞电影在历史上,曾经以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
扮演过妖魔化中国和中国人的急先锋。
对于好莱坞模式宣传的价值观和社会方式,它所渲染的美国和西方的种种神话,我们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
对外文化扩张和渗透是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要提高政治警觉,并采取对策,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粉碎美国“西化”和“分化”我国的图谋。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最坏的准备,以明防前,以智虑后,才能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们不能让它把我们连根带走!
人类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多种文化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各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全球信息化的理性目标应该是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而不是以一种文化蚕并或取代其他文化。
无庸质疑,全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这个趋势正在把世界上的人类融入到一个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地球社会中去.但是,目前全球信息传播系统中还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存在着少数传播大国和多数传播弱国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
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平等的信息传播结构,建立“公正的,平衡的新世界信息秩序”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它的实现,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加速自己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建立独立自主的信息事业,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