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国主义 1
后殖民主义思潮指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它指当今一些 理论家对于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批评,对现行西方文化传 统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种种偏见和野蛮的揭示。它提 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 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 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 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 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新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这种新的 变化不仅是传统的认识和观念所无能为力的,也不能完全由现代主义 来解释,于是,人们将这种社会称为晚期资本主义(恩斯特.曼德尔)、后 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后资本主义社会(拉尔夫.达伦道夫)、后社 会主义社会(阿兰.杜汉纳)、后现代社会(阿米泰.艾特奇奥尼)、后匮 乏社会(5社会政策6杂志)、后福利社会(吉迪恩#绍伯格)、后大规模 消费社会(赫尔曼.卡恩)、信息与传媒社会(马歇尔.麦克卢汉)、奇观 社会(格尔.迪伯德)、有计划性衰竭的官僚政治社会(亨利.列斐伏尔) 等等。这种新的社会和历史阶段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于是, 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又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孕育产 生。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在20世纪60年 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 进行了激烈批判而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实践特征
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侵略、剥削和征服别人,老牌帝国主义 用炮舰或金融的手段,而新帝国主义除了这些手段外,还 利用了文化思想手段。 1.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 进行扩张。 2.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 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化的文化支配。 3.文化帝国主义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文化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弱势文化所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也都 被归化的手法抹去了。它追求强势文化的差异性,用强势 文化的差异性去压抑其他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文化的差 异性,把自身差异性当做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强加给其他 文化,从而使自身文化具有普遍意义,这是一种话语的暴 力,其后果必然导致文化的单一性,并且有违翻译真正的 目的即文化间的交流。
02
目录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背景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帝国主义 的新形态,也是帝国主义采取的新 战略。是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大国 尤其是美国推行“文化外交”战略 的结果。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 于70—80年代,风行于90年代。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背景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最早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美 国电视节目进入拉丁美洲国家后的影响的研究,后 多用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文化 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
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中,席勒指出,“文化帝国主 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 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 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席勒的文化帝国 主义理论是以媒介为中心,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国 际文化生产与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后殖民主义思潮
20世纪60年代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对西方的 后现代文化进行全面批判。他们认为,以消费主 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 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 方文化,其这种对西方文化所进行的激烈批判, 影响深远。与此相应,在西方大国与不发达国家 的文化关系问题上,就出现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郝伯特. 席勒在《传播与文化支配》首度使用和诠 释了“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
文化帝国主义&归化,异化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 的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异化法);另一种 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规划法)。
后殖民主义中的归化:强势文化在弱势文化的文本翻译过
来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强势文化自恃高人一等,在面对异质文化 时往往以自身文化为中心,对异域文化不屑一顾,刻意抹杀其异 质性,目的是‚将外国的文化译成他们自己的语言,由此消除文 化差异,在他们周围营造一个被同化的‘同性’缓冲区。霸权文 化的成员因此也不会接触到真正的差异,他们被策略性的保护起 来免收异质经验的干扰——他们不仅受到同化翻译的保护,而且 还受到第三世界国家五星级宾馆等保护‛
目录
04
应用举例
1
2
3
Thank yo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03 文化帝国主义下的翻译策
略
Content
• 文化帝国主义下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 文化帝国主义与归化异化 • 杂合理论
文化帝国主义下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在后殖民时代,以文化侵略为特征的文化帝国主义在精神上继续控 制着前殖民地人民和第三世界人民。翻译首当其冲地成为直接的武器。
霸权文化‚待译英文文本往往是传奇惊险小说这样的通俗题材的 作品。 √ 在想象的认同中诱发愉悦 × 获得由高雅审美引发的那种超然的批评 英美价值观→无视本土文化的西方精英读者群 他们沉浸在西方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下,不经意地落入了帝国主义 形态意识潜移默化的陷阱,不自觉地经历了思想‚被翻译‛的过程。从 而在面对本族文化时常常才去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在于西方强势文化 的对照中,更加认识到本族文化的原始,落后,愚昧,从而心甘情愿地 臣服于帝国文化,充当其代言人,成为一群迷失家园和身份的无根组实 现了自身的自我殖民。
But对于弱势群体来说,采用归化法翻译强势文化的文 本应被看做是抵抗殖民意识的一种积极反应。
杂合翻译策略
Q: “幸福“(happiness), ”社会“(society), “俱乐部” (club), ”脑筋“(mind) "归化"OR"异化"
杂合:农业和生物科学用语,指物种之间的杂交
后殖民学者霍米 巴巴(Bhabha):当异域文化的“他性”与本土文 化的“同性”之间进行交流时,双方如果不是在一个“第三空间”进行 “谈判和翻译”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的。因此译者的任务就 是要把两种异质文化带入“第三空间”,在这个平台上是两种文化相 互尊重,通过平等对话进行交流,使受制文化摆脱霸权文化的控制, 同时殖民文化也能看他其他文化的特点,不断丰富自身。
殖民地人民:摆脱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控制,在精神和 文化上独立的 因此,在后殖民时期,殖民地的知识分子为了摆脱精神 致敏状态,从殖民主义制度的压力下挽救和恢复自身的意识 和思想,重塑民族身份,经历了艰苦的文化和心理历程。在 这一过程中,翻译策略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殖民化的进 程想联系。由此可见,翻译策略从来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 的语言或技巧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政治和文化战略。
后殖民主义的异化:彰显出异域文本中语言与文化的差 异,把译文读者送到外国去,亲自体验一下异域风情。它具 有颠覆殖民意识形态的解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战略意 义,它向霸权文化输入受制文化的差异性,以抵制和纠正被 归化策略所助长的霸权意识,进而重塑本土的文化身份。这 就是韦努蒂(Venuti)所称的‚抵抗式翻译‛
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政治背景 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在时间跨度上应该是60年代 末70年代初)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代,也是影响深远的年 代。以法国五月风暴学生运动为先导的新左派运动在欧 洲和北美的蔓延,第三世界争取民族解放的反殖民运动, 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反越战运动、黑人政治与民权 运动、妇女运动等等,散落在边缘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能量 在激烈地尽情释放。60年代的政治背景对文化帝国主义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ultural Imperialism
01
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
02
文化帝国主义的背景
03
文化帝国主义下的翻译策略
04
举例应用
目录
01
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
PART 1
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
PART 2
文化帝国主义的目标
PART 3
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
定义
凭借本国文化优势,大力拓展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利用先进的科学 技术和发达的国民教育使文化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大力开拓和占领 世界文化市场,企图将这种一国的文化优势变成世界性的文化优势就 是文化帝国主义。 时间:二十世纪末到到二十一世纪初时间
目标
经济上是要为其文 化商品攫取市场
政治上则是要通过 改造大众意识来建 立霸权
娱乐商品的出口是资本积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是替代制造业出口在 世界范围内获利的手段。在政治上,文化帝国主义在于将人们从其文化 之根和团结传统中离间出来,并代之以新闻媒介制造出来的,随着一场 场宣传攻势变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