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4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

必修4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

高二语文必修四阅读鉴赏(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学习目标】(一)知识: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准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水平: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三)情感:理解如何准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重难点】1、比喻论证;2、准确理解几种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1、学习提示: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学习时要注意思考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积极展开讨论,重要语段增强朗读,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

2、论证方法:认真理解本导学案【课后阅读】中归纳的几种论证方法,仔细揣摩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学会区别、使用常见的论证方法。

3、课题趣解: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准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有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点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理解,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所以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学习过程】【课前学习】一、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自查。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准确的一组是()A、自诩.(xǔ)精辟.(pì)吝啬.(sè)殷.红(yīn)B、磕.头(kē)炽.热(zhì)蹩.进(bié) 孱.头(càn)C、国粹.(cuì)冷炙.(zhì)包庇.(bì)玄.虚(xuán)D、脑髓.(suǐ)冠.冕(guàn)譬.如(pì)给.与(jǐ)答案:CDB(A殷yān红)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古董徘徊不前仪节并行不背B、摩登发扬国光大度默守成规C、辩白丧权辱国辨识磕头贺喜D、勃兴勃然大怒慰籍礼上往来答案:C.(A并行不悖 B 墨守成规 D慰藉礼尚往来)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让孩子们吃饱,自己却吃些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个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答案:C(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

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炙”是烤肉,“羹”是肉菜煮成的汤。

A礼尚往来:礼,礼节;尚,注重。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也就是说朋友之间应该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B故弄玄虚: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

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来欺骗别人;故意用难以捉摸的言辞,使人莫测高深。

D贻笑大方:贻,遗留;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笑话,含贬义。

)二、合作学习: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课文那几段,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2、分析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课中展示】1、阅读课文前半部分,回答:①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②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实行批判的?明确:①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②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2、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3、对“送去主义”,作者实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②“……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使用反语。

4、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5、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所以我们要使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明确:“拿来主义”的内容:使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用,挑选。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过渡和转接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又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能够看出作者思路的严密以及结构文章的高超艺术“使用脑髓”是思考,“放出眼光”是识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地“拿来”,是“拿来主义”的准确做法。

6、仔细阅读第9段,回答:①把这个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②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③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④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⑤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明确:①“大宅子”指文化遗产。

“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②“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③(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④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绝大部分理应清除。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能够毁掉的了。

⑤(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7、阅读第3段、第8--9两段,思考:①看看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作简析、归纳。

②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是什么?明确:①简析:第3段: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

用同类事物实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

第8、9段:一是使用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使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是使用对比论证。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实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

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归纳:本文的论证艺术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②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仅仅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8、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明确: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我们理应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课后拓展】几种论证方法。

①类比论证:类比法是把两种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实行比较,从而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的论证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