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第二章2-杨其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第二章2-杨其

H m 为混合焓;
S m 为混合熵;
T 为热力学温度。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S R(n1 lnV1 n2 lnV2 )
* m
式中 n1、n2 ——溶剂与溶质的克分子分数; V1、V2 ——将剂与溶质的体积分数。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弗洛利(Flory)和哈金斯(Huggins)等用一无因次的参数来表征 由溶剂分子和大分子的链段相互作用对聚合物的贡献:
12
——两种聚合物之间豹作用参数。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为了计算 S ,提出了著名的Flory-Huggins晶格模型。Flory认为高分子
m
溶液比低分子化合物的排列方式少得多,因而混合熵 S 远小于后者。后来 m Scott和Tompa将F-H聚合物溶液理论推广到聚合物共混体系,其 S m 最小。F- H理论圆满解释了为什么2个高聚物共混很难得到1个均相共混物。H m与共混物 中新的接触对的形成有关,正比于相互作用参数 。因此 G 中唯一与分于性 m 质有关的参数就是X F-H理论由于其简单性和所需实验参数少的特点广泛用于 研究聚合物共混物的相行为。
2.2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热力学理论
2.2.1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概念 所谓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Miscibility),从热力学角度而言,是指 在任何比例混合时,都能形成分子分散的、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即在 平衡态下聚合物大分子达到分子水平或链段水平的均匀分散。
机械相容性(Compatibility),是指能得到具有良好物理、机械性能
2 Gm 3Gm 0 2 3 n1 n1
这是一个临界点。它可能是上限临界相容温度(UCST)。也可能是下
限临界相容温度(LCST)。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混合熵和热效应为正(吸热)的混合物,通常趋于显示为具有UCST的形
式,而混合熵和热效应为负(放热)的混合物,则具有LCST的形式。
5、结晶能力 所谓结晶能力是指可否结晶、结晶难易和最大结晶程度。高分子结晶 能力愈大,分子间的内聚力愈大。团此,共混组分的结晶能力愈相近,其 相容性愈好。凡能使分子链间紧密而又规整排列的因素(包括构型和构象 因素)皆有利于高分子结晶。 在非晶态高分子共混时常有理想的混合行为,如PVC/NBR、PVC/EYA、 a-PS/PP0等;在晶态/非晶态(或晶态)高分子共混时,只有出现混晶对才 相容,如PVC/PCL,聚偏氟乙烯(PVF2)与PMM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醉朗(PET),PA/PE,EPR/PE,iPP/PE等。 同晶型共很高分于是很少的,如聚氟乙烯与PVF2。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6、粘度
由于高分子的粘度很大,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因而共混物的相行为极为
缓慢。在NR/IR中,二者的结构相同,但出于粘度相差悬殊而不相容。可见, 粘度对相容性的影响较大。
高分子的粘度愈相近,其相容性愈好。例如,在NR/BR中,出现最小微
相结构对二者的分子量正好相当;在NR/SBR中,两组分的门尼粘度愈接近时
相差较大( >0.7),相容性较差。PVC与
PB的 >1,为不相容体系。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但是,聚乙烯(PE)与异丁橡胶(IIR)的

相近却不相容。例如,
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IIR熔融共混时其 loga 与组成的曲线具有负偏差 (NDB),会出现极限相容性和相分离。二者的熔体已经分相。类似的还有: PB 与天然橡胶( NR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与聚甲基丙烯酸乙酯 (PEMA)、PMMA与聚硝酸乙烯酪(PVAC)等。 由此可见,对于非品态高分子共混物可用 较准确地预测其相容性, 而含有结晶高分子时就有偏差。
个Tg。在PVC/EVA中相容性随醋酸乙烯(VA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VAC含量
为65-70%时共混物为单相,45%时为两相。对氯苯乙烯—邻氯苯乙烯共聚物 与PPO共混时,在对氯苯乙烯含量23—64%范围内,用量热法观察到单一的Tg。
苯乙烯(St)与AN的无规共聚物(SAN)与PMMA共混时,AN含量在9—27%范
围内时,电镜和力学性能表明二者相容。 分子内相互作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一样,是影响共混物相容性的重 要因素。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3、极 性 高分子的极性愈相近,其相容性愈好。极性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由 光谱和量热分析表明,分子间作用力是高分子相容的重要因素。因此,极性高 分子共混时相容性一般较好,如在一定AN含量范围内PVC/NBR,PVC与聚—
号。—般而言,高分子溶解时总是放热,即 H m
往是不相容的。
>0,因此高分子共混体系往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二元体系中混合自由能作为组成的函数(完全相容体系)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二元体系中混合自由能作为组成的函数(部分相容体系)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在部分相存的多数情况下,自由能—组成曲线随温度改变而改变。在 某—温度范围内,组分间相互混容;而在另一温度,它们只能部分相容。 在这两温度中间存在一个温度,此时从相容过渡到不相容或者反过来,所 以相容的临界条件为:

己内配(PCL),在一定VAC含量范围内PVC/EVA,PVC/S—PMMA,PVA c与聚丙 烯酸甲酯(PMA)等;非(弱)极性高分子共混时相容性一般较差,如PB/IIR, NB与乙丙橡胶(EPR),PE/PP,EPR/PP,PS/PB,PS/PP等;极性/PP极性 高分子共混时一般不相容,如PVC/PB,PVC/PE,氯丁橡胶(CR)与NR,CR/

可用下式表示:
12 2 1 ( 2 1 )
共混组分的

愈接近(
12 愈小)两相间的浸润、接触和扩散愈好,
界面结合愈好。完全相容或不相容体系的性能都不理想,最理想的是两相 不相容但界面结合很好的多相体系,其性能显著超过单一组分的性能,而 不是简单的平均值。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2.3.1.3 Flory—Huggins理论的缺陷
实验证明F-H 模型过分简化,不能解释大多数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共混物
的普遍特点:相容的聚合物共混物随着温度升高发生相分离;甚至不能定性解 释,对浓度依赖的物理意义因为 F-H 理论在推导过程中作了如下假设: (1)忽略混合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然而混合过程中体积表现为收缩( Vm<0); (2)忽略 Vm 对 S m 和 H m 的影响这种体积收缩即使高分子和溶剂相互作用增 强( H m <0),又使共混物中链段的排列方式(几率)减小( S m < 0), 净结果使 G > 0不利于共混相容 Pigogine从体积变化发现溶剂化熵为负, m 假设了溶液的分子理论。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共聚物的组成 对于均聚物/共聚物体系,相容性与共聚物的组成有关。NBR的


AN含量有关。用气体作探针表明,AN含量20一40% 时NBR/PVC的相容性不断 增加。由电镜和Tg表明,NBR-18和AN含量26%的NBR-26与PVC只是有限相容, 两相界面模糊,仅AN含量40%的NBR一40与PVC溶液共混时才是均相,只有一
一般来说、对低分子量的混合物,介稳的体系将迅速分离成为构相。
然而,在很粘的聚合物混合物中,有时介稳体系几乎可以无限制地保持为 一相。因此,实验中观察时,这样的体系有时显现为单一相,而有时则分 离为几个相。例如在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乙烯醚的混合物中,早已报道过发 现上述的现象。
具有LCST和UCST的二元共混体系的相图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杨 其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第二章
内容:
* * *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热力学理论 聚合物共混物相分离动力学与机理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判据和测定方法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1 聚合物共混的目的
橡胶填充塑料 HIPS、超韧尼龙、增韧PP
塑料填充橡胶
增强橡胶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低分子溶液(a)和高分子溶液(b)的晶格模型示意图 ○ 溶剂分子;● 溶质小分子或大分子链段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形成共混物时,体系相容的必要条件是Gibbs
混合自由能 Gm H m TS m <0;若考虑到混合自由能在体系全部组成范围 内的可能变化和相态的稳定,其充分条件是 [ 2 G / 2 ] 0 (对二元体 m P,T 系而言)。众所周知,随混合组分分子量的增大,混合熵 S m 对混合自由能的 贡献将逐渐减小,体系的相容性将主要取决于混合熔比的数值大小和符
的共混材料时聚合物共混物之间的相容性。 特点:共混时聚合物各组分间存在一定的相界面亲合力、且分散较 为均匀,分散相粒子尺寸不太大。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2.2.2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图
G RT (nA ln A nB ln B nA xAB )
式中
G ——混合自由能 nA 、 nB ——组分A和B的摩尔数 A 、 B ——组分A和B的体积分数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
高分子间的

越接近,其相容性越好。例如,PVC/NBR体系中PVC的

为9.4—9.7,在一定AN范围内NBR的

为9.3—9.5,二者的

相近,
相容性较好。PVC与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EVA)、PS与聚2,6—二甲
基—1,4-苯撑氧(PPO)皆因

相近而相容。
PS与聚丁二烯(PB)的
RTV V1 V2 Gm ( ln V1 ln V2 12V1V2 ) Vr X 1 X2
式中 V——混合物的总体积, Vr——参比体积,通常Vr被取为尽可能接近聚合物最小重复单元的克分子 体积; V1,V2——混合物中两种聚合物的体积分数, X1,X2 ——以参比体积Vr为基准的两种聚合物的聚合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