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5)
佳品。 (5)端午的鸭蛋,是质细而油多,令作者回味无穷的美味。 (6)端午的鸭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鸭蛋,是端午节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鸭蛋,清朝即有记载,令作者“与有荣焉”。 (9)端午的鸭蛋,色彩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鸭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5、“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 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在平实的 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给文章增添 了不少幽默色彩。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
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 邮的鸭蛋”?
明确: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 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 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 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 以用了这个题目。
例句
3、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 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 了。”
——作者写鸭蛋的吃法,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
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4、“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 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 的地方特色(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 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 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 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 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 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 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 代替竹筒。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全文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这样一个框架来叙事,作者在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 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在悠然恬然 之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都写了哪些习俗? 答:写了“系百索子”、“作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 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七种习俗。
• 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 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 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 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 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 体的严谨与和谐。
一、需掌握的字读音:
门槛(kǎn)城隍庙(huáng)门楣(méi)橱柜(chú)
苋菜(xiàn)淹鸭蛋(yān)元稹(zhěn)大襟(jīn)
答:不好。因为用了“吱”,绘声绘色,吃鸭蛋的动感和快 感从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读第4、5、6自然段, 1、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
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 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 之情。
阅读第四~六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车胤“囊萤”的故事。它 和本文主题有关吗?谈谈你的理解。
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词语辩义: 风俗 风尚
都是名词,都含有风气、习惯的意思。不同的是: “风俗”是指某地区长期形成的风气、习惯、礼节等; “风尚”,着重指社会上形成的习惯、习性,多带褒义。
课文结构:
端 一、(1)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午 的 二、(2~3)说鸭蛋,写家乡的名声、特色。 鸭 蛋 三(、4~6) 写端午的鸭蛋。
4、本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本段与题目有什么关 系?
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 “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 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 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 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 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拓展训练
1.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 俗,谈谈自己的见闻和体会, 尽量用一些生动的口语。 2.请就“端午节”这一话题, 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600字左右。
语言积累训练
• 一、积累运用 1.门根m据éi(拼楣音写)出x汉ià字n(。苋 jí( 籍 )贯 náng(囊
蝗(huáng)蝗虫 徨(huáng)彷徨
梢(shāo)树梢 稍(shāo)稍微
词语积累: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敬的样子。起
敬,产生尊敬的心情
与有荣焉: 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莹映雪: 囊莹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
端午的由来
•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 相同,称“端五” 如称“初五”;端五的
“五”字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 “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 五日,两个五,故又称“重五”。
•
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
女 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
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说、吴越民 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 日驱避说等。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
答:有关。作者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 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荧,很自然,很随意,体现了汪曾 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既体现了他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也不失结构的严谨。因为,从“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 觉得……”正是作者儿时所想,体现了儿时对“用鸭 蛋壳来装萤火虫”这一活动的喜爱和快乐的心理,而 这些正是作者怀念儿时生活的原因所在,紧扣文章主 旨。
本文通过写端午的鸭蛋,要表达 怎样的思想感情?
•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 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 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 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 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汪曾祺的语言特点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 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 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 淡淡的幽默。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 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 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 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 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二自然段中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 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 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表现了什么?
答:这一句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 前几个小分句本是很通俗的大白话,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 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仿佛当代的青年人说着说着汉语,突 然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并没有不论不类之感。然后作者有引 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 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 鸭蛋不少屑一顾。这一“文白夹杂”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 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 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 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 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 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 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有关端午的诗句
2、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高邮的咸鸭蛋的特点: (质细)、(油多)。作者采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3、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为_文_章_主_体_“_端_午_的_鸭_蛋_” _预_设_了_一_个__背_景_,_作_好_铺_垫_。_。
4、第三段中“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中“吱”删 去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平淡质朴而有味 2、熔方言、口语、书面语、古 汉语于一炉,很典雅。 3、淡淡的幽默
文章语言的特色
1、平淡有味: “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
“有味”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
好处是: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
好处是: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带有文言色彩: 好处是:使文章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2、所介绍的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安排?
答:详写的是最后两种即“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略写的 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略写是因为“和外地一样”,所以简略地介绍一下:详写是因为 “不知别处有不”,因此介绍地稍详细一些。
3、文中最后一句“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 是吃得起的”有什么作用? 答:表示他家属于“多数人家”,家境不算穷,因此每逢端午 所吃的“十二红”中的这三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下文 做好铺垫。
佩香囊:端午节小 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 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 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 砂、雄黄、香药,外包 以丝布,清香四溢,再 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 一串,形形色色,玲珑 夺目。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
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 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 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 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 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 龙舟 以纪念之。借划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