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的鸭蛋 公开课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 公开课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合肥市永和学校马丽萍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

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课则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以及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特色和学生实际,将目标确定为:
1、“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写法妙”
通过删减法,掌握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3、“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故乡亲”
通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感受
【课前学生预习】
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我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在咱们合肥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节日的欢乐祥和都写在你们脸上了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意图:从节日的体验中走入文本,感受民间文化习俗。

二、学习目标一:“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词汇,扫清字词障碍。

籍贯、络子、车胤、大襟、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二)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端午习俗)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之后教师给予评价指导)
2、询问本节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其中哪些是作者家乡特有的端午风俗?(三)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段(家乡鸭蛋)
1、读前设问:这部分在作者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2、学生1回答,学生2补充,教师小结:
家乡鸭蛋最有名,一说高邮遂起敬;
上海店铺必标明,双黄鸭蛋真喜庆;
清代袁枚是吃货,《随园食单》有佐证;
曾经沧海难为水,字字饱含故乡情。

(四)小组合作(端午鸭蛋)
1、提示要求: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在4-6段落中找出端午节那天孩子们都了什么?(问题已在设定当中,让学生在一起合作中一起感受作者端午的快乐)
2、教师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糊鸭蛋灯,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五)“思路清”
看看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试试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提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就是文章的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学习目标二:“手法妙”
(通过删减法,理解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讨论几个话题
1、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2、不写他人知道我籍贯后的肃然起敬不行吗?
3、不写袁枚《随园食单》一节不行吗?
4、不写北京咸蛋蛋黄浅黄不行吗?
(二)教师提示:同学们自由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来思考。

(如:对比、侧面烘托、铺垫、用典等)
(三)教师小结
端午风俗,背景铺下;
他人称道,侧面烘托;
引用经典,名气真大;
北京咸蛋,相比差啦;
质细油多,正面描画。

原来,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在夸家乡鸭蛋的名气大品质顶呱呱。

教师提示:老师倒认为文章手法并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从文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热爱、赞美、自豪)
意图: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思路清”后,即知道了文章写了“what”后,还有知道为“why”写这些(选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和“how”写的问题(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辨析能力,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四、学习目标三:“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一)提示: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二)要求:请你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语言上的特色,然后可以和你的同桌分享。

(三)学生分享例句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语言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
2、“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个“吱─”字,绘声绘色、真切生动;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活灵活现;若删去,缺少味道了。

3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趣味。

字里行间饱蘸对故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四)延伸思考
作者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津津乐道,仅仅是在怀念赞美鸭蛋吗?
小小咸鸭蛋,
生活滋味甜;
平淡而有味,
从容故乡谈。

【布置作业】(巩固教学目标4)
故乡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

或许生活中的一情一景,甚至身边拂来的一缕春风,都可以触碰我们关于家乡关于童年的记忆。

请运用今天所学,写写关于你家乡的记忆。

【板书设计】
端午风俗平淡有味
家乡鸭蛋风俗画语言美适当方言
端午鸭蛋淡淡幽默
故乡情
怀念热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