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3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教材分析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2课的一篇阅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著名的大夫华佗为了减轻手术病人的痛苦,研制出麻沸散,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的事。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听写能力,及时交流反馈。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挣扎、呻吟”等词语的含义。

3、围绕课题提出问题,通过朗读与品味课文语言,解决问题。

理解“处处、昏
昏、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4、带读《揭开雷电之谜》,学习人物的心里描写;
5、加上富兰克林的心理描写,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重点:体会华佗发明麻醉剂的心里活动。

教学难点:抓住心里描写体会描写人物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师板书:麻醉剂,解释“麻醉剂”。

打开书,看看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对病人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文中指的是麻沸散。

动手术的病人吃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醒来。

2、师: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华佗。

出示: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叫华佗。

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神医”。

3、交流反馈:什么叫“高超”?能不能给它换一个词?板书:高明
谁能变换一下句式再来介绍一下华佗?
4、齐读课题,有何疑问?(板书:为什么?受何启发?怎样?)
二、初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带着刚才同学提出的3个问题,轻声朗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能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师过渡:作为一个“神医”,华佗也有深感不安的时候,板书:深感不安下面就请小朋友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华佗几次手术的过程?分别是哪几次?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等会儿请你用简练的话来概括
2、交流
板书:手术
给小孩割去毒疮
给跌折腿的醉汉做手术
3、师过渡:华佗在给这两个不同的病人做手术时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结
果怎么样?又想到什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练习
4
5、班内进行交流,投影片出示相关的内容以及课文描写华佗心理活动的句子,
再重点加以朗读的指导:
a)华佗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b)华佗沉思起来: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
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板书:沉思
6、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当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一点儿痛苦也没有,
人们十分惊讶。

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练一练,说一说。

7、师:华佗由两次不同的手术结果,想到了许多问题。

师:老师请大家开动脑
筋,发挥想象,华佗在发明麻醉剂时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的情景,好吗?
大家可以想象下雨、下雪坚持外出寻草药的情形,甚至还可想象爬上悬崖找草药的情形。

8、出示:不管在炎热的盛夏,还是严寒的冬日,他都背着竹篓来到深山老林寻
找草药。

当他发现一种草药是从没有看见过的,他就会把它采集下来放在竹篓里带回家试验。

在一个傍晚,当他背着竹篓回家时,无意中听到两个过路人在说,有一次割了天上岭的一种有刺的草,给家里的牛羊吃了以后就昏倒了,过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

于是,华佗忙上前打听,询问这种草长在天山岭的哪个地方,路人指指半山腰。

于是,华佗不怕夜即将来临,上山去寻找这种草。

日复一日的跋山涉水,年复一年的研制草药,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

学到这里,你想对华佗说什么呢?
9、从此,他时时——,处处——,终于——。

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
——,手术结束后——。

(师生引读第八节)
板书:终于(体会制药的艰难)
四、感受华佗的伟大
1、师过渡
2、思考:课文哪一节是对华佗的高度评价
出示最后一节:这样,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3、指导朗读(赞美、敬佩)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人物的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能够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如果能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么就更能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学习方法指导
1、什么是人物的心里活动的描写?
师出示:
2、朗读课文3~7节,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华佗心理活动的?划出来读一读。

3、人物心理活动直接展示了人物内心思想。

从课文描写华佗心理活动的句子中,你能看出华佗是个怎样的人?
4、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所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必须要写清楚当时特定的情境。

读下面两句话,注意句子中划线部分内容,并讨论后面的问题。

看着痛得死去活来的孩子,华佗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讨论:句子中的划线部分和后面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能否去掉?能否换一种说法?
5、下列句子分别用哪些词语标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注意标点符号使用的不同。

1)看着痛得死去活来的孩子,华佗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2)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3)我转眼一想,从这么高的跳台跳下去会不会淹死呢?
4)我没有动,心里愤愤地说,哼!她这副丑相也配我叫阿姨,我的姨妈个个端庄秀丽。

5)我捧着这碗热乎乎的姜汤,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我的全身。

6)我害怕极了,连大气都不敢出,心砰砰直跳,仿佛有小兔子在心中蹦来
三、阅读《中彩那天》
(1)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拮据馈赠器重咆哮委屈辨认教诲梦寐以求迷惑不解(2)联系上下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1)中彩后父亲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似乎在想:
2)当我看到那用橡皮擦过的K字还留有淡淡的痕迹时,心想:爸爸当时的心里一定十分矛盾:
(3)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人物的心里活动的描写,希望大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读读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有关人物的心里描写,在动作语言描写之前,如果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言行的原因,帮助我们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

那么在什么时候该加入人物的心里活动的描写呢?
二、说话训练
1、出示片段
读一读下面这段描写富兰克林放风筝实验的话,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那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富兰克林带着儿子来到费城的郊外。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

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他手握丝线,将风筝放到天空中。

过了没多久,突然,一道明亮的闪电掠过,顿时大雨倾盆而下。

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只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儿被击倒。

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
2、讨论:文章中哪几处可以描写富兰克林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
看到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时,富兰克林的心理活动;
他制作风筝前的心理活动;
电火花向手指射过来时候他的心理活动;
富兰克林差点被击倒时候的心理活动;
3、合理想象富兰克林的心理活动,然后和同伴交流,看谁的想象更合理?
4、小组合作:在短文中加上富兰克林的心理活动。

比一比,哪个小组添加得合理。

三、下笔成文
四、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同学们,我们平时在人时,如果能用上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一定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