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建筑设计
摘要:当前的建筑设计应该在生态建筑观的指导下来进行,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本文介绍了生态建筑的含义,提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current architecture design should be i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guide down for, and strive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comm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countermeasures
当前,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水平日益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渐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的提高,渴望回归自然的居住环境。
最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资源被消耗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给人们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面临着生态危机。
这使得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不断的提高,生态建筑观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当前的建筑设计应该在生态建筑观的指导下来进行,努力做到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一、生态建筑的含义
所谓生态建筑, 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
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 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 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 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 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 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生态建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 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 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 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
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二、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 “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
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
与环境互选共生
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
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
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
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
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
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
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
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4、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
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
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
与
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
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
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
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
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
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
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总之,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庆华, 梁智雄. 浅谈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 科技经济市场, 2006,(03)
[2] 王冬苟. 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3)
[3] 许壮声, 高星. 生态建筑设计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3)
[4] 张丽, 张云, 钱树芹, 王伟. 用水定额研究进展浅议[j]. 中国水利, 2011,(05)
[5] 朱宏伟, 项琴, 唐树名. 路面预防性养护的研究现状及发
展趋势[j]. 中外公路,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