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不能随意捏造。
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尊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新闻传播者自身的观点和倾向。
新闻的时效性原则要求新闻从报道内容上来讲,所反映的事实要新,从报道活动上来讲要迅速及时。
新闻真实的含义 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真实性原则 应对虚假新闻 提高新闻职业道德,遵从职业规范 与失实报道的策略 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真实的限度 什么是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时效性的含义
新闻时效争夺 时效性原则 争夺新闻时效的负面效应 新闻时效的相对性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1.新闻真实的含义
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真实是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就成为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工作原则之一。
新闻所要求的真实是以事实的真实为基础和参照标准,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是把“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具体说来,新闻真实性要求包含五个层次和方面:
(1)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而不能捏造、夸大、歪曲。
(2)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如其所是。
这要求新闻传播者准确地报道事实: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判断要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时所采用的符号化手段能够准确地再现事实。
(3)新闻的真实不仅体现在单个事件的报道之中,而且应体现于报道的连续性。
(4)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要求准确揭示事实之间的联系。
(5)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还要求新闻报道在整体上对客观世界准确再现。
新闻的真实不能仅限于单独的报道的真实,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追求整体的真实。
2.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准则,同时也是评判新闻作品的重要依据。
但是近些年来,新闻失真失实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形式也多种多样。
对传统媒体的失真失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区分出两大类:一类是虚假新闻,一类
是失实报道。
(1)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传播者明明知道自己要报道的新闻是假的或者可能失真失实,但是,依然出于某种目的给予报道。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杜撰新闻,存心造假,称为故意性失真失实的新闻。
虚假报道出现的原因大体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分析:
①出于片面的政治功利的需要。
②新闻媒体出于商业目的,哗众取宠,耸人听闻,不惜编造新闻。
新闻传播者个人或者机构利用媒体的优势和权利与他人作权钱交易,搞有偿新闻,导致新闻失真失实。
③新闻从业人员出于畸形的个人名利观,将编造的故事当作新闻传播。
④一味追新猎奇的新闻观,也是导致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
(2)失实报道
非故意性失真失实的新闻又称失实报道,其危害同样很大,甚至毫不逊于虚假新闻。
失实报道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新闻消息源设置圈套,致使新闻失真失实。
②新闻记者采访不深入。
由于采访不深入,有些记者凭想象写新闻,就会在细节上出现失真失实的情况。
③在新闻的时效性竞争中,有的新闻机构急于发稿,甚至违反一般的程序,先于事件发稿,结果导致新闻失真失实。
④编辑把关不严。
⑤新闻传播者知识素养欠缺。
虽然我们认为制造虚假新闻是故意行为,而写出失实报道是非故意行为,但是,不管是虚假新闻还是失实报道,都会对新闻传播自身、对社会、对公众造成很大的危害。
传统媒体之外,网络媒体也已经成为人们接触和吸收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假新闻的“高发地段”。
网上失真失实新闻泛滥,亟待规整,原因有三:
①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传受双方互动性强,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范围的扩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新闻的产生。
②把关人的缺失,是网络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③网络的虚拟化、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导致难以监测,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除此之外,网络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传统媒体虚假新闻的重要“发源地”。
3.应对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的策略
要克服新闻失真失实这个“顽症”,就须针对上述诸多方面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
(1)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要建立和健全新闻传播机构的管理机制,树立层层把关的自觉意识,并落实更正制度。
(2)从新闻从业人员的角度,一方面必须增强新闻职业道德,遵守新闻职业规范;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采、写、编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3)从受众的角度,要积极提高媒介素养。
(4)针对新闻失真失实现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
4.新闻真实的限度
新闻真实是相对的和有限度的,其相对性和限度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新闻是“摹本”。
新闻追求速度,是在高度的时间压力下完成的再现事件的“摹本”,它是新闻传播者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尽最大可能对现实事件进行的描摹。
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新闻传播者无法绝对按照事件本身的情况展现事件的方方面面。
同时,新闻是通过符号化手段再现事实的,很难全面展现事物间复杂的联系和无穷变动。
因此,新闻反映事实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的程度。
(2)“这样好不好?”在考虑问题时,我们要同时顾及认知和价值两个层面。
首先,过于血腥、暴力的场面,不应直接展现给受众;其次,在涉及个人隐私这一方面内容时,需要慎重。
(3)新闻工作者需要与时间赛跑。
新闻讲求时效性,时效性的竞争可能导致新闻失真失实。
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调查采访再现的事实与客观事实有差异是在所难免的。
(4)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特定的新闻价值观往往不仅决定了新闻传播者对事实的选择,而且决定了对选定事实的再现方式和方法,这种不同的再现方式和方法决定了事实无法按照其本来的面目得以再现。
(5)新闻政策的影响。
新闻政策能够根据新闻机构的具体活动情况迅速制定和调整,对新闻进行社会控制,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
(6)意识形态的影响。
任何一个新闻传播机构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奉某种意识形态,戴上有色眼镜,从而影响新闻对事件的真实报道,甚至有可能歪曲事实。
二、客观性原则
1.什么是客观性原则
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尊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新闻传播者自身的观点和倾向。
(1)在认知层面,新闻客观性原则包括:
①尽可能全面地报道事实。
新闻应为受众呈现事实的全貌,使受众能在“媒体镜像”下看清世界的本真。
②要公正和平衡地报道事实。
记者要保持中立,集中整合多方的意见,不偏不倚。
(2)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新闻客观性包括:
①呈现主要的相关要点;②将事实与意见分开;③交代消息来源;④避免偏颇、怨恨以及迂回的言论。
2.客观性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起源于英美国家新闻业的实践。
美国报人塞缪尔·鲍尔斯于1855年指出,应该在事实(Fact)与意见(Review)之间划清界限,这奠定了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基础。
19世纪科学实证主义的盛行,对事实的崇拜,使新闻记者相信自己能够通过搜集事实发现真相,电报和照相技术的使用,则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持。
“到19世纪20年代,形成了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客观性”,不仅如此,新闻客观性还有一整套的专业技术操作标准,其被纳入新闻传播的工作程序,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