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今天到晋江实小参加“实验小学名师团队教学展示活动”,聆听了庄艺颖执教五年级《非连续文本阅读〈认识PM2.5〉》以及吴雪明老师执教三年级《群诗阅读〈古诗中的童趣〉》,还聆听了福建省普教室黄国才老师的精彩点评,这一个上午可以说是除了说收获满满,还有的感受就是享受。
庄艺颖执教五年级《非连续文本阅读〈认识PM2.5〉》的这节课最能打动我的心。
首先是庄老师“四两拨千金”的教学风范令我很崇拜,一言一语一行,如流水一般。
上课伊始,庄老师一句“孩子们”,我的魂儿也就跟着屏幕上的图片时起时落的,忽而难受,忽而激动的,她的声音没有高亢施令的语调,不紧不慢的,这声音有很强的磁性,又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听了还想再听。
古人云:先声夺人。
说话是一门艺术,要想当能吸引学生的好老师,这说话谈吐,语速,语调肯定是一道门坎。
其次,是庄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让我折服。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庄老师如此纯熟的课堂直播四十分里,虽然没有彩排,但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收入自如,张驰有度,几近完美,没有罗嗦一句,没有重复一句。
我想:这完美的背后是庄老师怎样的努力呢?我可以推想到,她执教二十五年来一丝不苟教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教学精神。
今天的她才可以走在课改的前沿,像是一块宝石绽入着光芒。
再次是庄老师过人的文本解读及重构能力。
庄老师设计“四读”课题,每一次读都不一样,每一次读都能加深了感受,打动人的心。
另外,课程改革将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要求写入了大纲里,这部分内容在生活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却没有教材,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执行者,反思者。
针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空气品质日益下降的今天,这样的一个课题,引导着学生去探究,富有时代意义,真正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庄老师又在阅读策略上精心、用心地点拨学生如何去阅读,从而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
吴雪明老师执教三年级《群诗阅读〈古诗中的童趣〉》的这节课值得我尝试。
学生一节课学习了四首古诗,吴老师整节课条理清晰,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较为浓厚,从学生的读诗句,说诗意,演诗趣,还有背诗等等,好象学生都能接受,反应很好。
但作为一个听课老师不免觉得节奏有点快,如果我是学生,叫我一下子根据诗句编出一个故事来,我会很害怕老师点名我上台说一说,更何况是三年级的学生呢?或许实小的学生素质比较好,能掌握,如果是我们学校的三年级学生,估计难,所以如果我要尝试这种群诗阅读,在学习目标上一定要再斟酌。
黄国才老师的精彩点评,妙不可言,让我如醍醐灌顶。
名师的课堂看似天衣无缝,完美的。
怎么建议呢?黄老师给庄老师的建议是不能过分追求完美。
如课的后面再给学生讲述什么是非连续文本与本节课没有多大关系,五年级学生应该
都懂了。
这话一出,这堂课就有让我再思考的地方了。
我们不能就上课而上课,平时是不是应该多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呢?
人总是在思维碰撞中不断进步的,相信名师也是一样。
不过,我还是领会到名师的大气,敬业,严谨,求索,创新风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