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写作课的篇章结构、语言

大学写作课的篇章结构、语言

说迟不迟,说快也不快,时间过得真的很 快,转眼间,到了中午,农民们都纷纷回家吃 中午饭去了。
修复语言不够简洁的几条路径 ①删去冗繁文字 ②多用白描手法。 ③尽量使用短句。 ④适当用点文言。
《殒盗》 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 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 二盗俱殒。
.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 刀立床头。
二、准备与构思
练习:检验观察能力
闪电的颜色 雪花的形状 建设银行招牌的主色调
三、起草和修改
练习:下面的《话要说的有用处》语序混乱,请 按照思想内容加以正确排列,并改正标点符号。
“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回 答说。“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两 三次,大家知道鸡啼就要天亮,都很留意。”子 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话要是说得太多,还有什 么好处?所以,话要说的有用处。比如池塘里的 青蛙,整日整夜地叫着,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 也没有人去注意它。”
(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 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 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 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 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 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 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 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 念书,我们便同行。
A 过渡 是指在文章、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转 换时所采取的使文章自然、圆滑、和谐的方法,起 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使全篇文章意脉贯通,结构 严谨。
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呢? a.内容转换处; b.表达方式、方法转换处
怎样过渡呢? a.用过渡段; b.用句子过渡; c.用关联词语或短语
一、过渡
练习:下面哪段文字有过渡句或过渡段?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 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 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 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 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 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语言要生动
练习:下面的句子中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1.而更多的时候,鹭只是单腿站立,缩着脖子一 动不动伫立在西湖荷塘边的竹桩上,对不时从它 们身边划过的大小游船视而不见。 2.他一手端着醋碗,另一支手把整个饺子塞进嘴 里,并不时地在嘴边扇扇风,嘴里发出吧唧吧唧 的声音。 3.秋吹着古老的风笛掠过树叶,叶儿仿佛受到了 感染,你催促着我,我催促着你,笑着,闹着, 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我们长大了”,空气中 满是叶儿幸福的呼喊。
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 的群落。上海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到上海旅 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们有 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行成了一 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 “上海文明”。一个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 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很快就会被 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由于 不能贴合这种上海文明。
四、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一般的结构类型:
横向结构 纵向结构 纵横交错结构
特殊结构类型 链式结构 时间扩张法结构 时间旅行法结构
一 一九五七年八月。 奇热的天气。P城气象台预报说,这一天 的最高气温是摄氏三十九度。这是一个发烧、 看急诊的温度,一个头疼、头晕、嘴唇干裂、 食欲减退、舌苔变黄而又畏寒发抖、颜面青 白、嘴唇褐紫、捂上双层棉被也暖和不过来 的温度。你摸一摸桌子、墙壁、床栏杆,温 吞吞的。你摸一摸石头和铁器,烫手。你摸 一摸自己的身体,冰凉。钟亦成的心,更冷。
结尾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 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 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 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总结全文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 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 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 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 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 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 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 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 《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展望未来
二、层次和段落
练习:把下面一段话加上句读。
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 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 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 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 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 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 欲中改于是遂行
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 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 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 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 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求美 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 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 欲中改,于是遂行。
下面一段话的的标点不对,请正确标点:
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 殊的群落,上海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到上 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 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 行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 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一个外地人到上海, 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 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 言,而是由于不能贴合这种上海文明。
一九六六年六月。
红袖章的火焰燃烧着炽热的年轻的心。 响彻云霄的语录歌声激励着孩子们去战斗。 冲呀冲,打呀打,砸烂呀砸烂,红了眼睛 去建立一个红彤彤的世界,却还不知道对 手是谁。
二 一九四九年一月。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一日,人民解放军向P 城发动了总攻击。两天之后,P城党的地下市 委通知各秘密支部:决定性的时刻已经到来, 为了防止国民党军灭亡前的疯狂破坏,防止 地痞流氓、社会渣滓利用新旧历史篇章迭替 中可能出现的空白页进行抢劫和其他犯罪活 动,各支部要按照近两个月来反复研究和制 定了的迎接解放的部署,立即付诸行动。
我已经写了一篇《夜航船》。说来惭愧,我自己真正 坐老式的夜航船至今只有一次,不在童年,不在故乡,而 在成年之后。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 水程40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丽古城,这种夜游, 本应该是动人心旌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 是本世纪70年代初,张岱死后280余年。
对 我 的 玫瑰 树玫瑰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 天的脚步近了。
2、引人入胜式:
第一章 灭门 和风熏柳,花香醉人,正是南国春光 漫烂季节。福建省福州府西门大街,青石 板路笔直的伸展出去,直通西门。一座建 构宏伟的宅第之前,左右两座石坛中各竖 一根两丈来高的旗 杆,杆顶飘扬青旗。 右首旗上黄色丝线绣着一头张牙舞爪、 神态威猛的雄狮,旗子随风招展 ,显得 雄狮更奕奕若生。雄狮头顶有一对黑丝线 绣的蝙蝠展翅飞翔。左首旗上绣着“福威 镖局”四个黑字,银钩铁划,刚劲非凡。
语言与写作过程
一、语言
1.语言的分类
口语 书面语
新闻语体 文学语体 理论语体 应用语体
2.要点: 语言要准确
李四光用乐观的、十分肯定的 语气答复了毛主席的垂询。
练习:下面的句子有什么语病,请改正。
1、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 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 峰。
2、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 教师的重视。
请 问 你 这 条 天天生 活在我 树上的 毛毛虫 如 何 看 待 我这棵 玫瑰树 ? 请 你 现
在 对 我 的 树 或花 来 一 点 中肯 的评价 ?”
偏 激 毛 毛 虫艰 难的攀 上一根
玫 瑰 刺 就 开 始 气 喘吁 吁地痛 骂玫瑰 树: “ 你 这 棵 玫瑰 树 真 是 丑 死
坏 死 难 看 死 无 耻 卑 鄙 凶险极 ! 你 这 棵 玫 瑰树 上下浑 身: 丑 刺 排 队满树
尖 针 你 全 身 遍 体万条 千枝 都 长 满 了阴 险毒辣 丑陋尖 锐的黑 针丑刺 你
天 天 与 我 虫 子过不 去 日 日 都 想 用你 的丑荆 臭棘 刺 穿 我 毛毛 虫柔软 的身体
把 我 虫 子 置 于死地 !”
一 个 月 后 天 天 痛 骂 玫瑰 针丑的 偏激毛 毛虫
在 玫 瑰 针 上 吐丝结 茧化蛹 成蝶 它 变 成 了一 个美丽 的七彩 蝶 围 着 自 己 痛骂
一九六六年六月。 他苏醒过来了。
他看见了戴红袖章的青年们。绿军装,宽皮带,羊角一 样的小辫子,半挽起来的衣袖……他们有多大年纪?和我在 一九四九年一样,同样是十六岁吧?十七岁,这真是一个革 命的年岁!一个戴袖标的年岁!除了懦夫、白痴和不可救药 的寄生虫,哪一个十七岁的青年不想用炸弹和雷管去炸掉旧 生活的基础,不想用鲜红的旗帜、火热的诗篇和袖标去建立 一个光明的、正义的、摆脱了一切历史的污垢和人类的弱点 的新世界呢?哪一个不想移山倒海,扭转乾坤,在一个早上 消灭所有的自私,虚伪和不义呢?十七岁,多么激烈、多么 纯真、多么可爱的年龄!在人类历史的永恒的前进运动中, 十七岁的青年人是一支多么重要的大军呀!如果没有十七岁 的青年人,就不会有进化,不会有发展,更不会有革命。
பைடு நூலகம்
把下面一段文章分段:
我已经写了一篇《夜航船》。说来惭愧,我自己 真正坐老式的夜航船至今只有一次,不在童年,不在 故乡,而在成年之后。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 坐木船到苏州,水程40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 美丽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旌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 是本世纪70年代初,张岱死后280余年。事情还得从 去吴江说起。“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 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敌, 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去了, 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 没有见过这么多文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