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历史结论: ▲宗教改革发生的背景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 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 ①经济根源:资义的产生和发展 矛盾斗争的必然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新贵族和一些君主不满教 会的束缚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 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观念的崛起要 经济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的推动 ⑤直接因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激化社会矛盾
教皇出巡
华丽的祭坛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结构图
红衣主教 大主教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上帝
2、宗教‚异端‛的运动发展:
共同点:
•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抨击教会的腐败, •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 •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
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
天主教在当今的欧洲甚至世界 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 二世于当地时间2005年4月2日 在梵蒂冈去世。4月8日,梵蒂冈 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了 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涌 入罗马送别教皇……200多名世 界各国政要及宗教领袖出席了弥 撒及葬礼。
亨 利 八 世
1、原因: 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强大的王权 力图摆脱罗马教权控制; ②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 宗教改革; ③文艺复兴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 ④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2、内容: 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 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说说‚中世纪‛的由来?
中世纪(Middle Ages ;公元476~公元 1453) ,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 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 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 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 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 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 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 遍称作“黑暗时代” 。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激化矛盾,阻碍进步
圣安布鲁斯的名言‚皇帝是教会的一 员而非教会的主人‛,成为教会跟世俗政 权争夺权力的重要依据。到12至13世纪 之交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任教皇时,教 会权势达到顶峰,……宗教的和世俗的权力都属于教 皇,君主的世俗权力只有在教皇的命令下才能行使。 教皇成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只有在14—15世纪以后,以教皇为首的教会 势力才越来越无法同日益强盛的王权相抗衡。
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公元前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基督教(公元1世纪)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 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中世纪的时 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 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则是 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派别。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①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②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下,思想和行动受 到天主教的严格控制,要将具有浓厚宗教 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需要披上神圣的宗 教外衣。
见提纲P4
理念冲突:从事商业、 发财致富是堕落行为
3、14—16世纪西欧向近代过渡
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重商主义流行,天主教会 王权与教 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根本原因) 权的矛盾 ②政治:民族观念崛起。民族国家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 天主教会‚一统天下‛局面; ③文化: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 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
基督教正由于能满足当时欧洲人的心理需要、而且 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所以能在近代以前的欧洲成为控制 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近代以来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使得基督教不能再像原来那样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 要、能发挥各种社会功能。这时,基督教的出路有两条: 一条是基本坚持原来的教义,这样会逐渐降低在人们心 中的影响力,使得人们逐渐地只是出于传统的惯性、越 来越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信奉基督教;另一条是 一方面保持部分教义和形式,一方面顺应时代做出教义 上的变革,使变革后的基督教能满足人们新的、其他的 心理需要,能发挥新的、其他的社会功能,从而能在社 会思想领域继续占有重要地位。
天主教的“因行称义” 路德教的“因信称义”
上帝
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上帝 作用:否定了教皇和教 会的权威
神职人员
信徒
信徒
思考:马丁· 路德观点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 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 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只要人们愿意,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利昂· 巴蒂斯塔· 艾伯蒂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 回报上帝。 ——马丁· 路德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 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 教廷该死!’ ——斯大林
基督教(诞生于1世纪的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国教 中世纪欧洲(13C初),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 神权统治。 ____世纪第一次分裂 11
_____教 天主
东正 ____ 新 ____教

16 ____世纪第二次分裂
天主 _____教
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 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 ③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质反映了 什么?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 案。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三)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 《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 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 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 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结果 英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削弱 了教会实力,加强了王权。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 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 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
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表现在?)
①政治: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是西欧国际中心; ②经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收取什一税;赎罪券 ③文化: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解释权 ④生活: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受天主教会 控制和影响;
• 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德国、瑞士的宗 教改革有什么不同?
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这使得英国的宗 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 的人物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
• 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动机何在?
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 利益的需要,其目的是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
宗教改革与德国民族 德意志民族的勤奋敬业、诚实可靠、服 从纪律的民族特性是世人皆知的。这一民族 特性造就了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辉煌,使它成 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之后又使 德国在二战后的复苏中再创经济奇迹。但另 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民族特质,为德国暴君威 廉二世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国民基 础。这种矛盾的、令人不解的民族特性与马 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普及和教育普 及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 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二)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 原理》。全面阐述加尔文改革派神学 思想。这本书对近现代基督教以及近 现代欧美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 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探究:德意志地区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根本原因: 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
由发展资本主义; 教廷的矛盾突出
主要原因: 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各邦国与罗马 思想因素: 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个人方面: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直接原因: 1517,兜售“赎罪券”
开始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路德的宗教主张大多体现在《九十五 条论纲》当中,核心有三:
①‚因信称义‛。人们不是通过善行这样外 在的事物,更不是只有通过重金购买赎罪券 才能够得到救赎,而是依靠内心真正的信仰 上帝才能够最终得到拯救。 ②德文版圣经。路德否定了‚教皇永无谬误 论‚。路德宣称唯一永远不会出错的,就是 《圣经》,《圣经》是最高的权威。 ③ ‚人人皆为祭司‛ 。任何人都能够通过 认真阅读圣经而获得启示,从而成为自己的 教士,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对上帝负责, 而不需要通过任何的中介人获得上帝的指点 。
(1)即人的得救与否由上帝预定,人 1.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 的行为无法改变,祈祷并无意义; (2)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 期人文主义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与否的标志。
2、思想主张: 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反对盲从,坚持《圣经》 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核心);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③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④主张奋斗精神(发财致富),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过节俭生活; 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国
二、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维登堡大学 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 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 出《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甘冒生命 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 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 名句。
马丁· 路德
海涅对路德的评价: ‚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 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 的身上非常出色的结合在一起。他 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 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 个有灵感的陶醉与上帝的先知,他 呕心沥血的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 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 德意志伟大宗教改 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 革家,开创德意志 近代历史新纪元, 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学识渊博,坚强的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毅力和非凡的胆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