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句式选用高考题整理

句式选用高考题整理

1.(2013·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答:【解题指南】如何解答仿写类的题目:第一步:审题目,明确题目类型。

(1)命题式:设定一个语言材料(或者例句),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

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即可。

本题就属于这一类。

(2)嵌入式: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的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与前文或后文相同。

(3)续写式: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4)开放式: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

第二步:审例句,明确句式特征。

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

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从“形”方面一要考虑句子的类型,看它是单句还是复句,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是整句还是散句等;二要考虑句子的基本结构,是单句要注意句子内部短语的结构,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关系(特别注意关联词);三要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

从“神”方面,一要理解原句的意义,把握句子内容上的要求,注意内容上的一致性;二要考虑句子的感情基调,用词的褒贬色彩。

第三步:定解法,明确解题思路。

一要“想得开”,即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

二要“仿得妙”,要组织好语言,句子的语法要正确,语言表达要合乎情理,并力求有文采,具体来说要做到“神似、形似、意达、文雅”。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这是一道另立话题的情境式仿写题。

审题要注意两点:题干的明确要求——自选话题,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的隐含信息——“小草”“树叶”“溪流”是自然事物,分别和原野、森林、春天相对照,和生机有关,格调积极昂扬,三个句子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格,且整体形成一个排比句。

所以作答时只要另外选取三个特定的自然事物,写出三句格调积极昂扬,且各含有一个拟人的句子即可。

本题在字数上没做限制,只要是符合句式上的要求,字数不是差别太大就可以。

答案:芝兰吐出淡淡的幽香,向你展示山谷的清高;浪花奏起欢快的乐章,向你讲述江河的博大;禾苗擎起晶莹的露珠,向你报告丰收的希望。

2.(2013·浙江卷)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

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

(5分)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答:【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比喻的手法;(2)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

答案:示例一:大海,是一部字典,鱼虾是一组词语。

浪花,随意一翻,它们就来了。

示例二:大海,是一首乐曲,浪花是一个个音符。

海风,随意一吹,它就演奏了。

(任选其一即可)4.(2013·大纲版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答:【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修辞运用、语言连贯、句式仿写等能力。

仿写时首先要注意与例句的“……犹如……,……却无……,……而不……”的格式保持一致;其次,例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句修辞要与之保持一致;最后,要注意意境保持一致。

答案(示例):宽容犹如大海,阳光直射却无怨言,溪流汇入而不拒绝。

6.(2013·重庆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

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答:【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修辞、仿写句式的能力。

在形式上,要仿照例句,运用拟人手法;在内容上,要突出大自然景物的美好情致。

答案(示例):眼前的那棵绿柳,也许是听了微风说的情话,羞得低下了头,幸福在美丽的春景里。

头顶的那朵白云,大概是听了鸟儿传的家音,急得迈开了脚,游弋在碧蓝的天空里。

1.(2012·新课标全国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题指南】仿句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就是题干要求的句式和修辞,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内容健康。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示例,看拟人修辞,象征寓意,句式结构。

至于自选话题,可以选取熟悉的,以便有话可说。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另写两句话”“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的要求。

内容上,续写的句子要有象征寓意。

答案:示例一: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树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

示例二:山泉在崎岖险峻的石缝叮咚,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青苔于阴暗潮湿的山下翠绿,意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

2.(2012·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解题指南】第一步:审题目,明确题目类型。

1.命题式:设定一个语言材料(或者例句),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

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即可。

本题就属于这一类。

2.嵌入式: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的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与前文或后文相同。

3.续写式: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4.开放式: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

第二步:审例句,明确句式特征。

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

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从“形”方面一要考虑句子的类型,看它是单句还是复句,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是整句还是散句等;二要考虑句子的基本结构,是单句要注意句子内部短语的结构,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关系(特别注意关联词);三要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

从“神”方面,一要理解原句的意义,把握句子内容上的要求,注意内容上的一致性;二要考虑句子的感情基调,用词的褒贬色彩。

第三步:定解法,明确解题思路。

一要“想得开”,即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

如本题例句的陈述对象“爱心”是一种美德,考生选取的话题可以是人的其他的美德,可以是恒心、信心,也可以是坚强、大度、宽容等美德。

二要“仿得妙”,要组织好语言,句子的语法要正确,语言表达要合乎情理,并力求有文采,具体来说要做到“神似、形似、意达、文雅”。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重点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这是一道另立话题的情境式仿写题。

审题要注意两点:题干的明确要求——自选话题,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的隐含信息——“爱心”是一种美德,句子是对爱心的两个暗喻,两个句子一共四个暗喻。

所以作答时只要选取人的其他一种美德,写出两句各含有两个暗喻的句子即可。

本题在字数上没作限制,只要是符合句式上的要求,字数不是差别太大就可以。

答案:略。

3.(2012·山东卷)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

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又如,还有什么用呢?【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参照以下思路: 从句式上看,所写的句式要遵循画线句式“……不能……”;从修辞上看,所写的两个句子形成类比,共同构成阐述画线部分的喻体;从内容上看,诗词的主要目的是表情达意,其他都是为内容的表达服务,所以所写句子要抓住喻体最核心或关键的部分。

答案:示例一:做出的饭不能吃缝好的衣服不能穿示例二:盖的房子不能居住修建的高速路不能通车5.(2012·天津卷)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

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 ____。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看题干要求“排比”“意思连贯”“风格统一”,揣摩所给语段的内容是围绕什么而定,看需仿的例句的句式特点;然后依据前两句的格式仿写句子,注意语境中的隐性要求,如选定何种人做怎样的事,从“心灵旅行”“古卷残页”可看出,应选古代的文学家,做该文学家曾在文学作品中记述过的事情;最后检查验证,审视所仿写的句子,看它是否有语病,是否和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能否与原文语意相连、文脉相通、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所补句子,必须与前面的句子格式一致,才能构成排比句,而且要与整个语境和谐一致。

前面“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作为例句,可抽出“与某诗人做某事”这个格式,“某事”必须是“某诗人”在文章中记述过的,而且从“古卷残页”“穿越时空”看,应是古代的文人诗家。

按照此思路,就可较容易地想出答案。

答案(示例):与王维畅游大漠与苏轼夜游赤壁6.(2012·大纲版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指南】做好本题,需要从以下三点考虑:(1)仿句式:要对例句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有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