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公开课 PPT
强调正身的效果,德政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能的效果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 教不能,则劝。”
德政的手段:正身、教民、举贤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 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 人!” 思考: (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 ,却“俱不得其
两者没有矛盾。“先富后教”体现孔子的富民思想, 他认为足民是很重要的,即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 质需求,这是德政基础。“去食留信”则是在的特定语 境中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理解: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 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 根本的条件。这 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的一 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曲, 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民后 教民
为政以德公开课
思考一: 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
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2)孔子用一个比喻(譬如北辰)来说明什么? 说明为政以德可以实现天下归心。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 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问题探讨 (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如何取信于民?
守信;节用;爱民、养民。
(2)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正身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 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 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 实施手段是惩罚。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 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那我们今天到底要坚持“以德治 国”还是“以法治国”呢?
❖ “以德治国” ❖ “以法治国” ❖ “以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
如果你是一班之长,你如何来管理班 级,使班级人人向学,天天向上?(可以 兼谈孔子的德治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1)以“政”、“刑”治国与以“德”、 “礼”治国,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民的表现有何不同? 方法:法律惩罚 精神鼓励 人民:免而无耻 有耻且格
(2)孔子用这个对比来说明什么? 说明德治比法治的效果更佳,可以使百姓有羞
耻心而归顺。
思考二:
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 现“为政以德”?
提示:德政的具体手段有哪些?
❖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 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 “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 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
❖ “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 “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 “礼”的核心是 “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 中安分守纪。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 无问题信探不讨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 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 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 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 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 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 盾的主张,“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 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所以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 口号之意不相同。
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与”字。
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 “等级制”为核心的“礼”。
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 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 征义等。“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 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 “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 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
体现了孔子反对统治者搜刮百姓,轻 赋税的爱民思想,对统治者提出了富民、 正身的要求。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 。”
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 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
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 “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死然”?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 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
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 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 (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 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
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现 “为政以德”?
手段: 富民 教民 正身 举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