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穴定位题目1.试述尺泽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试述列缺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试述鱼际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试述少商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5.试述商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6.试述合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7.试述手三里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8.试述曲池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9.试述迎香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0.试述地仓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1.试述下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2.试述头维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3.试述天枢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4.试述犊鼻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5.试述足三里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6.试述上巨虚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7.试述丰隆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8.试述三阴交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9.试述阴陵泉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0.试述血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1.试述通里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2.试述神门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3.试述后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4.试述听宫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5.试述攒竹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6.试述肾俞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7.试述大肠俞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8.试述委中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9.试述承山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0.试述申脉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1.试述太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2.试述照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3.试述内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4.试述外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5.试述支沟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6.试述翳风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7.试述风池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8.试述阳陵泉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9.试述悬钟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0.试述大椎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1.试述神庭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2.试述水沟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3.试述气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4.试述中脘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5.试述四神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6.试述八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7.试述太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8.试述印堂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9.试述十宣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50.试述尺泽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答案:1.尺泽:手太阴肺经,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2.列缺:手太阴肺经肺经,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3.鱼际:手太阴肺经,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4.少商:手太阴肺经,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5.商阳:手阳明大肠经,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6.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7.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8.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9.迎香:手阳明大肠经,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10.地仓:足阳明胃经,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11.下关:足阳明胃经,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12.头维:足阳明胃经,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13.天枢:足阳明胃经,脐中旁开2寸。
14.犊鼻:足阳明胃经,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5.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16.上巨虚:足阳明胃经,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和解溪之间。
17.丰隆:足阳明胃经,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 横指(中指)处。
18.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19.阴陵泉:足太阴脾经,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20.血海:足太阴脾经,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21.通里:手太阴心经,腕横纹上 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22.神门:手太阴心经,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23.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微握拳,第5掌骨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24.听宫:手太阳小肠经,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25.攒竹:足太阳膀胱经,眉头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26.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7.大肠俞:足太阳膀胱经,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28.委中:足太阳膀胱经,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9.承山:足太阳膀胱经,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之中点。
30.申脉:足太阳膀胱经,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31.太溪:足少阴肾经,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32.照海:足少阴肾经,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33.内关:手厥阴心包经,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4.外关:手少阳三焦经,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35.支沟:手少阳三焦经,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36.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37.风池:足少阳胆经,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38.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39.悬钟:足少阳胆经,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40.大椎:督脉,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41.百会:督脉,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42.神庭:督脉,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43.水沟:督脉,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44.气海: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45.中脘: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46.四神聪:经外奇穴,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47.八邪:经外奇穴,在手背,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共八穴。
48.太阳:经外奇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49.印堂:经外奇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50.十宣:经外奇穴,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针灸技能操作1单手进针法的操作2.指切进针法的操作3.夹持进针法的操作4.舒张进针法的操作5提捏进针法的操作6提插法的基本操作7.捻转法的基本操作8循法的操作9弹法的操作10刮法的操作11摇法的操作12飞法的操作13震颤法的操作14提插补法的操作15提插泻法的操作16捻转补法的操作17捻转泻法的操作18平补平泻针刺法的操作19开阖补法的操作20开阖泻法的操作21呼吸补法的操作22呼吸泻法的操作23迎随补法的操作24迎随泻法的操作25徐疾补法的操作26徐疾泻法的操作27晕针如何处理28滞针如何处理29弯针如何处理30断针如何处理31血肿有何表现以及如何处理和预防32温和灸的操作33回旋灸的操作34雀啄灸的操作35隔姜灸的操作36隔盐灸的操作37留罐的操作38走罐的操作39闪罐的操作40电针疏波的作用及如何调节41电针密波的作用及如何调节42电针疏密波的作用43耳穴穴位注射药物的剂量是多少44耳穴心区的压丸法的操作45额中线的取穴定位46额旁2线的取穴定位47额旁3线的取穴定位48顶中线49三棱针刺络放血的操作50梅花针叩刺法的操作答案1、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2、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夹持进针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紧绷,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5、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6、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查的操作手法。
使把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到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的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7、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8、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巡行径路,在数学的上下部轻柔的循按的方法。
9、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的方法。
10、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11、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12、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13、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的震颤的方法。
14、提插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15、提插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16、捻转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17、捻转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18、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19、开阖补法: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
20、开阖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21、呼吸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22、呼吸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23、迎随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的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24、迎随泻法:针尖迎着经脉的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25、徐疾补法:进针是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26、徐疾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7、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
若扔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