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餐桌上的变化看中国发展

从餐桌上的变化看中国发展


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发生的 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三年困难”过后,党中央把农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领导农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针, 发扬战天斗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以全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 条件为目标的群众战争。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用了十五、六年时间,使中国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历 史的改变。 1、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变水害为水利 2、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治山改土,全面整修农田,使大部分农田实现灌浇 3、大力发展支农工业和电业,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化肥化、电气化提供了充分条件
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 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 “票证时代”, 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
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 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些根本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结束了主要农 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收人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 史性跨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 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改革、发展、稳定做0年代为建国初期百废俱兴,刚刚立国的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建设,由于毫无经验 可循,因此早期经济建设路线完全模仿苏联模式,由之前的私有制经济逐渐向公私合营再到人 民公社化转变。 工业上和苏联成立早期一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努力向机械化转 变。但到后期成了浮夸的时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违背了经济规律,忽视了当时生 产力的限制,过高估计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浮夸风和放卫星成为当时建设中的普遍现象,未能 完成不切实际的高额指标不说,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并且由于优先重工业而忽视了 轻工业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人民实际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并且在50年代末造成了全国性的 大饥荒。
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 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到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 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 “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开始从以增加产量为主的生产 主导型传统农业发展道路,转向优化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国 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技术经济主导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进 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深入地融人世界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在21世纪迅速发展,大幅度提 高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措施。
、 那时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吃,家里的主粮就是红薯,炒菜都不放油的。肉?除非是过 年,公社会杀猪,但分到手上的很少,分到一斤肉,也能足足吃一个多月。在那段粮食 极度匮乏的时期,每个老百姓能够吃饱,而没有被营养不良所打倒,都是非常幸运的。 “吃了吗?”过去十分流行的问候语。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 里没油水的原因吧,总觉得饿,每顿吃四、五碗稀粥煮土豆,都好像没吃饱。那时也不 用动什么脑筋每天要吃什么,反正是能填饱肚子就行。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就 是不错的事情。后来生活好些了,白面大米虽说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奇 缺品”,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饱饱吃一顿红烧肉。
50年代春节年夜饭: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1957年2月3日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为《一户普通人家的大年夜》,生动地记录了 当年普通老百姓家的大年夜—— 三十晚上,我到一户熟朋友家去串门,还没进屋,就听见大人、小孩们的一片笑声。原来是主妇 鄂老太太两个出嫁的女儿带着外孙回娘家来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两个孙儿也都在家。一家团圆, 怪不得这么热闹。 我问鄂老太太过节吃什么,她说:“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 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饭桌上面悬了两个红纸灯笼,把整个屋子映得通红。桌子上放了瓜子、花生、桔子,还有花花绿 绿的水果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