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暗喻句

暗喻句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暗夜里,
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死,消灭不了她,
她是太阳,
离开了地平线,
却闪耀在天上!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

(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
暗喻的五种基本形式
从定义上讲,大家都知道暗喻是指不出现比喻词、但本体和喻体却同时出现、表示相似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但在具体辨别时却往往将它和借代等修辞方法混淆起来。

为避免出现此类错误,除了知道定义,
还要知道它的五种基本形式。

一、判断式暗喻。

常用“是、成了、成为、变成、形成”等判断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

例如:
1.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鲁迅《藤野先生》)
2.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3.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4.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汪曾祺《胡同文化》)
二、偏正式暗喻。

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以修饰、被修饰或限制、被限制的形式来表示比喻关系。

l.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 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秦牧《土地》)
4. 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
们。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请注意: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大量使用的比喻,就是这种形式的暗喻,但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借代。

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
活依然凄惨不堪。

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穷的孤岛上。

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镇静剂的时候。

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
明大道的时候。

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大门的时候。

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自由和平等的勃勃生机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正义的光明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

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马丁·路德·金曾被誉为近百年来八大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词的语言有极大的鼓动性,这除了得益于排比句的运用外,还得益于比喻特别是偏正式暗喻的使用。

他使用这些偏正式暗喻时,十分注意两两组合,前后呼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如“物质充裕的海洋”与“穷困的孤岛”、“流沙”与“磐石”、“爽朗的秋天”与“酷暑”、“绝望之岭”与“希望之石”等等,不仅在内容上升华了其中每一个比喻,而且在形式上构成了对偶或对比,语言也更加优美、整齐,收到了文采斐然之效。

三、复指式暗喻。

也称同位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以复指的形式来表示比喻关系。

如:
1. 梯也尔这个侏儒怪物,将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法国资产阶级的倾心崇拜。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2. 散文这枝花,现在自然也和“文学树”上各个枝丫的花一样,都必须盛开。

四、注释式暗喻。

就是本体和喻体用破折号相连,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达比喻关系。

例如:
1. 鸽子有着先天特殊的“罗盘针”——两眼之间突起的部分。

(《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2. 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

红“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带工老板就……
(夏衍《包身工》)
3. 其他如:美丽的南海之花——鼓浪屿;中国的高尔基——鲁迅;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如此等等。

五、物量式暗喻。

就是用物体的名称作量词,去修饰名词,两者之间隐含比喻关系。

例如:
1.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朱自清《绿》)
2.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3.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4.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闻一多《也许》)
5. 其他如: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郁达夫《故都的秋》);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明湖居听书》);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如此等等。

例1 中的“带”,原意为带子,这里用作量词,含有“一条带子似的……”的意思,这是作为一种隐含的喻体“带子”对本体“水”设喻,以增强其形象性。

例 2 中的“星”一般用“颗”作量词,而“朵”一般作花的量
词,这里用“朵”去修饰“星”,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比喻:请看那颗像花一样的流星。

例 3 中的量词的选用更为奇特,初读令人感到突兀,但当我们从“西湖夜雪”这一特定的情景去品味这一段文字,想象那一幅画面,我们就不能不惊叹于作者在量词选用上的苦心孤诣: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是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暗示出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

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字眼,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觉得天造地设,自然地生定在那儿,谁也撼动它不得。

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例 4 中的松荫圆圆像伞形,它罩在坟头挡着烈日风雨,也能起伞的作用。

因此,“松荫”取自“伞”的形象特征,又转化为量词,成为“一伞松荫”,可说境界全出矣。

凡此种种,都使量词显得很奇特而新鲜,让人读到此不得不拉开了想象空间,绕个弯子去把握其意蕴,这就强化了审美传达的功能,使意蕴获得了颇为鲜明的浮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