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读分析 1.当一个个人的生命降临世间的时候, 都是天真和纯洁的, 如同上等的玉器, 没有丝毫的暇疵,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 及接受的教育不尽相同,这造就了各自习性与脾气的差异。
有些人一直善良着, 有些人却变的邪恶了,就形成了“性相近,习相远”。
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 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
2.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 磨练他的意志, 以期长大后挑重担、 成大器,免得到了孩子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
偏爱私爱不 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
3.人世间的任何事物,耐磨者就会耐用,能忍耐折磨者自会长久;人世间的 任何人,能吃苦者才能成功,能忍受雕琢者方能成大器。
精雕细琢能让玉器更光 滑无瑕; 人生的磨练也能让生命大放光彩; 心灵的修炼则能使人洗净生命的铅华, 达到返本归真的境界。
4.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降生到人间,幼小、纯净的生命就像一块璞玉,为人 父母者要相互配合,用心雕琢,才能让孩子把天生的好品质,磨炼成佑其一生的 无价之宝,同时也要懂得抑制和纠正他的不足之处,形成珍惜道义的贵重人品。
5.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能尽孝, 必然不能指望他对国家尽忠。
所以, “忠”、 “孝”是统一的。
古代又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 指的是国家需要与家庭需要 发生冲突的时候, 应当舍小家、 顾大家。
但是, 从根本上说, 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家与国又是统一的。
6.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 他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事业吗?一个不热爱自己 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呢? 7.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其原则就是“兄 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 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长惠幼序,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 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
8.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 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
路留一步,味留三分,这种先人后己的美德和精神其实是 一种利世济人的行为。
它不仅可以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还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和睦 相处,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9.懂得孝道的人,自然会和睦亲朋、敬业乐群、自重守法、博爱大众、忠诚 国家。
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温馨和乐的景象。
不知道孝敬父母的 人,不会真诚尊敬长者,无论做什么事都难有责任心,而往往多是为名利。
10.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永远无止境的。
人类只有认识世界, 才能改造世界。
1 / 10既然天有三光“日月星”, 人也有三宝, 就是“精气神”。
人类作为宇宙的灵长、 万物的主宰, 应该学会用己之“三宝”去掌握天之“三光”, 并将宇宙“三才” 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11.动物的种类成千上万,唯有六畜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身上的很多 优秀的德行是人类应该好好学习的,例如,马的刚健进取;牛的忍辱负重;羊的 善良温顺;鸡的守信准时;狗的忠贞不渝;猪的老实本分。
12.人是逃不过四时春秋的, 同样也逃不过七情六欲。
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 如四时如春秋一般不断地变化更替。
有句谚语说得好: 情太切伤心, 欲太烈伤身。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情与欲的追求,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太强烈、太激 烈,永远保持一颗清净平常之心。
13.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 音乐记录传递着古代文人雅士不尽的喜怒哀乐、 兴败荣衰。
虽然文人雅士对音乐的认识不如圣贤之人深刻, 但他们却为我们后人 留下了一曲曲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 《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14.虽然自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终有一天自己也终将变成 “后来者”的“古人”。
因此,对上要尽孝,对下要训教,自身则要修炼身心, 努力做到光耀先人,惠及子孙,成为后代尊敬和景仰的对象。
15.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家庭的和乐美满来自父子、夫妻、兄弟之 间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家庭也不能和睦。
只有人人都知道自己 的本份,各尽其道,这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16.古人绘“五伦图”,来象征五种伦理关系:凤凰喻君臣之道;仙鹤喻父 子之道;鸳鸯喻夫妇之道;鹡鸰喻兄弟之道;莺喻朋友之道。
17.俗话说“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秉性各不相同,接 受知识的程度也不同, 因此, 在传统教育中, 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18.孔子讲“仁”,孟子将“仁义”并言。
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视 人民生存的权利;孔子表现得很温和、委婉,而孟子则表现得很犀利、直接。
19.如果说孔子像一位温和敦厚的长者,谆谆教诲,语重心长,诲人不倦, 孟子则更像一位古道热肠的侠士,个性张扬、仗义执言、刚直不阿;如果说《论 语》像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润物无声,《孟子》则如滔滔江河,波澜壮阔,气 势磅礴。
20.《孟子》行文流畅,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后世 的所谓“唐宋八大家”无不因袭孟子的文风。
孟子的学说虽然在战乱纷纭的战国 时期未被采纳和接受,但其崇尚王道、排斥霸道、辟斥邪说,以仁义治理天下的 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1.《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2 / 10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 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 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 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 善的境界, 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这就是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 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22.“大学”,一曰“大人之学”,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 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曰“为政之学”,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而 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砺炼“内圣”、“外王”之道,终成大业,完成治 国平天下的理想。
这两种含义具有以一贯之的主题思想, 就是修身, 所以 《大学》 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即修身为第一要务。
23.孔子认为,人的身躯、四肢、毛发、肌肤,这都是禀受父母而来的,不 敢轻易毁坏,这便是最起码的“孝”。
若能够立身树名建勋业并依道规行,传美 名于后世,进而显扬父母,光宗耀祖,那便是达到高标准的“孝”了。
因此,孝 道的含义,起码是事奉双亲,后来引伸到包括忠君,再后来还归结于立身修德。
24.对于“六经”,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此, 《礼记?经解篇》仍是引用孔老夫子的话,谆谆地告诫人们:“其为人也,温柔 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
广博易 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
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
恭俭庄敬 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 25.那么,什么叫做“易”呢?易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 月,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是易。
所谓“易”字有三个含义:变易、不易和简 易。
变易, 宇宙中事物, 变化是永恒的, 绝对的, 上智之人不但知变, 且能权变, 中智之人被动跟随变化而变,下智之人变过去了还不知道,还在那里怨天尤人; 不易,在绝对的变化中,有一种绝对不变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的道理,佛教称 之为“佛”,道教称它为“道”;简易,将宇宙间的现象与人事,归而纳之为极 简单的必然之理,称为“简易”,大道至简。
26. 《尚书》 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 但是由于其文义精深, 辞句简练, 反而显得典雅高古。
所以, 后代朝廷的重要文献, 也多模仿 《尚书》 的体裁; 历代散文 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尚书》 里面的一些成语和说法, 一直被沿用至今, 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条不紊”、“洞若观火”、“枯木再生”等, 古人的智慧在几千年之后依然熠熠闪光。
27.不仅如此,《周礼》还常遭人篡改。
例如,其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 夫”,这句话的本意是,礼法、礼仪不应排斥平民庶人,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
追溯先秦史料, 刑法中有不少是针对贵族的制裁, 礼仪中也有不少是对庶民的规 范。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千古之理。
然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 / 10这句话,却被后世别有用心的人,糟改为“刑法不涉及贵族阶级,礼法不用于庶 人平民”,并且这种错误的解释一直延续到今天。
28. 《礼记》 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大同思想, 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
“礼运”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谓大同。
”大同思想至今依然闪光, 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人类对美 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
29.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了《诗经 》,在论述其社会作用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 语?阳货》)孔子让弟子们学《诗》,学《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天地万 物和人间万象,可以交朋友,可以讽谏不平。
近可以侍父母,远可以奉君王,还 可以多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又说: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 无邪’”(《论语?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可以概括: 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 30.《春秋》虽然文字简洁,但寓意深刻,一字而寓褒贬,如“弑”、“诛“、 “杀”都是表示“杀”的动词,其实各有深层含义:“弑”指犯上作乱;“杀” 指无罪而杀;“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
所以才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 说法。
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用简洁的手笔、平淡的语言,用寥寥几个字把历史 的结论表达出来。
31.古时候,“传”是解释“经”的书,“《春秋》三传”是指专门解释《春 秋》的三本书,即《公羊传》、《左传》和《谷梁传》。
其中《左传》使用编年 纪事的体裁为 《春秋》 作注解, 最令人称道, 举凡天子诸侯之事, 兵革礼乐之文, 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32.“经既明,方读子”是读书的次序。
将上面所列的儒家经典全部通晓以 后,才能涉猎诸子百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