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绪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

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

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务。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

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大气环境影响;噪声环境影响;交通环境影响;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内容主要为上述前四项。

公路建设同其它建设项目一样,在建设和营运阶段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涉及生态、社会经济、声、大气、水等多个方面,如同其它建设项目一样公路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公路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相当大的正效应。

对区域性的公路而言,路网的完善和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可以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在局部区域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公路交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更是惊人。

1995年全国公路总里程为115.7万km,到2003年末已达到180.98万km,同期高速公路从0.2147万km发展到2.9745万km。

但在公路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其中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公路建设过程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公路交通噪声、汽车废气、水质污染等环境质量问题已为人们日益关注。

1加强公路环境建设的目的1)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2)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3)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第二章现状调查与分析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植被的影响,对周边生物的影响等几方面。

一公路建设对水士流失的影响1.水土流失的现状公路建设虽然要占用一定的士地和局部破坏地表结构,但由于均有相应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因此公路建设仅在施工期发生水士流失的机会较大,丘陵山区公路运行期也可能在暴雨期产生边坡坍塌等水土流失现象。

施工期路基填方、借士、软士路基处理、桥梁是公路建设的关键工程。

公路建设可能损坏原有的水士保持措施(如林地、草地、梯田等),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而加剧地区水士流失;开挖坡度大或地质构造不良地段后,开挖面或填方处边坡裸露,在雨水冲刷下易产生崩塌、滑坡而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不当或使用大量炸药爆破,造成地层松动,埋下隐患;以及施工过程中大量土、石随意堆放,在暴雨冲蚀下也易产生水土流失。

取土场由于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土壤结构也遭受破坏,因暴雨冲刷,随水流带走土粒,产生水土流失。

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弃渣、泥浆产生,这些废弃物运到岸上,虽然可以铺上表土,进行种植,但也有一个过程,水土流失依旧存在。

另外,利用粉煤灰填筑路基过程中,因雨季备料堆放,也会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不论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还是农村、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

在内蒙古河口镇到龙门之间,面积达10万km[2]的晋陕陕谷地带,年平均水土流失模数达1万t/km[2],最严重的地区达5万~6万t/km[2]。

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3.94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1.1%,水土流失区土壤年侵蚀总量约22.4t。

在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km[2],占黑土地总面积的42.8%。

目前沿我国北方地区约有沙化土地面积20万km[2],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万k1.2趋势第2次遥感普查结果表明,经过近年来的综合防治,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程度有所减轻,但从全国来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总体来看,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目前,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沙漠化也呈扩展趋势。

据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显示,在我国的北方,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一条东西长约4500km,南北宽约600km 的黄色带正在扩展。

从治理上看,全国367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中,亟待治理的有220万km[2],还有2666.67万hm[2]坡耕地要改造。

长江上游、黄河中游、风沙地区、黑土地等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按照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技术水平,要半个世纪才能初步治理一遍。

更为严重的是,在土石山区、石灰岩地区、黑土地以及一些人口密集的水土流失区,如果不能尽快治理,人们就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32.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1)导致耕地减少,质量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约266.67万hm[2],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100亿元以上。

每年流失的土壤,相当于在流失的耕地上刮去1cm厚的沃土。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400年,这也就意味着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20~400倍。

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地日渐贫瘠,土地生产力大大下降。

资料显示,全国4200万hm[2]坡耕地和666.67万hm[2]风蚀耕地,平均每年要流失土壤30~150t/hm[2],全国每年至少有50亿t沃土付之东流,上亿t氮、磷、钾养分随之流失,超过了全国一年的化肥用量。

在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由于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鄂尔多斯草原沙漠化面积由50年代初的66.67万hm[2]扩展到80年代初的400万hm[2],已占到该草原面积的一半以上。

据统计,目前我国北方沙化面积已扩展到20万km[2],潜在沙化面积达16万km[2]。

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随着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直接造成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和粮食单产的下降,并进一步导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2)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水旱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淤积河床,降低江河防洪能力。

黄河年输沙量达16亿t,成为世界河流输沙之冠,其中4亿t淤积在下游,形成千里悬河。

长江也日益混浊,每年进入中下游的泥沙达5.3亿t之多。

湖南洞庭湖每年游积泥沙约1.2亿t,湖面已由50年代的4350km[2]减少到2690km[2]。

湖北省的湖泊面积20世纪80年代比50年代减少61%,50年代初期湖北有332个面积在333hm[2]以上的湖泊,现在只有125个,总面积为2520km[2]。

建国以来,泥沙淤积水库、塘堰达220亿m[3],等于损失上百个大型水库,影响农田灌溉和城乡供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自然灾害的种类多、频次高、强度大、影响广。

建国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约25000多亿元。

年均灾害损失约占年均GDP的3%~6%,占财政收入的33%左右,高出发达国家几十倍。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灾害是最严重的。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因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总损失的40%以上。

目前,我国有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国民生产总值处于江河的洪水水位之下,泥沙淤积造成“悬河”增多,有20余万km江河堤坝一旦遇到大的洪水灾害其后果不堪设想。

(3)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贫困,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86年的9790.06万hm[2]减少到1999年的8953.57万hm[2],减少0.7%,10多年来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时起时落。

目前西部的生态环境正呈现出由系统结构破坏向整体功能紊乱演变的态势。

目前,全国4200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国家扶持的贫困县307个,农村贫困人口达2300万,一些地区已形成“越垦越究,越究越垦”的恶性循环。

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沙漠化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和边疆区,水土流失在加深贫困程度的同时,也扩大了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据调查,沙漠化危害严重4的西部地区1995年农村人均产值101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为东部地区的1/5。

在水土流失地区,尽管国家已为扶贫工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恶劣的生态环境很容易使扶贫的成果丧失,一场旱灾就会使许多刚摆脱贫困的群众再次陷入困境,一场不太剧烈的山洪就可以将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棚圈3300多间,有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宁夏由于沙漠化导致搬迁的生态难民就有100多万,青海已搬迁了20多万生态难民。

据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排序中,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云、贵、川、青、甘、陕、鄂七省(区),除湖北排在第15位外,其他6个省全部排在倒数10名之列。

(4)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全国有60余座市镇常年受到滑坡、崩塌的侵扰,50余座市镇受到泥石流的侵扰。

1998年,全国发生各种不同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约18万处,其中规模较大的477处,死亡1573人,受伤1万多人,毁坏房屋5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70亿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