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和传说-天文星座
每当深夜被抹上星点,抑或月亮高悬深空,总会惹得我们沉思与遐想。
很久很久以前,古人们便对此充满了遐思和一探究竟的向往。
什么力量驱使太阳、月亮、星星的升落?世界到底有多大?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总有很多星星周期性的去而复来,那些关于星空的好奇和遐想总在每一个人的成长中刻下印记。
夜空对于那些蒙昧中充满幻想的先民们来说,更是充满着神秘的魅力。
于是便有了关于牵牛织女的传说,有了众多的星占和法术,有了各个民族关于解释星空和宇宙的神奇而生动的传说。
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希腊神话。
在早年间,很多民族为了探究世界的奥秘,组织专门人员对星空规律进行长期观察。
后来这变成一种特殊的职业,比如中国古代的巫祝,古埃及的法老,古巴比伦的占星家等。
对古人来说,阅读星空仿佛就在阅读神的旨意一样,一般人是无法胜任的。
神的旨意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其实大都是天体运动和自然规律,对古人来说可是极为神圣可敬的,违背这些神旨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报应和惩罚。
于是天文的圣洁性和重要性,使得它成为诸多基础知识的来源,比如:
通过这些星座,认识世界。
古希腊罗马的学者们通过观测分析星体,提出了地心说的宇宙观。
该学说认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七颗星体,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这七颗星体因为运转速度不一,看上去就好像在夜空中行走一样,故被称为行星planetes【运动之星】,英语中的planet即由此而来;行星的外层,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恒星天,恒星天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但是这些被镶嵌在天球层的恒星相对位置从来都不会改变,于是这些星体都被称为恒星,英语中叫做fixed star【固定之星】。
地心说的宇宙观在西方盛行了一千多年,其影响更是异常深远。
欧洲的语言词汇、文化、艺术作品等等,无不深刻的反映出这些观点。
通过这些星座,制定历法。
从天亮到天空变暗的时间区域,我们将其称为“天”,后来这个词被扩大为表示一整天的概念,为了区分天的整体概念和天的部分概念,我们将部分概念称为“白天”,与黑夜对应;英语中的day也有着类似的性质,在a day中表示一整天,在day and night中则仅表示白天。
月亮的阴晴圆缺具有非常稳定的周期性,中文将这个周期称为“月”,英语中的month同样也暗含了moon的信息。
太阳在天空中的最高点位置变化也具有极强的周期性,冬天太阳最高点偏北,夏天偏南,整个位置的变化周期约包含365个‘天’的周期数,约包含12个‘月’的周期数,人们将这个周期名为一年,一年约有12个月365天。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自然的年周期并不恰好等于12个自然的月周期,于是,怎样处理这两个不兼容重要周期,侧重于从哪个周期来描述历法,则导致了阴历和阳历的产生,阴历即【以月亮周期为基础的历法】,相应的,阳历则是【以太阳周期为基础的历法】,对比英语中的阴历lunar calendar【月亮历】和阳历solar calendar【太阳历】。
还是通过星座,识别时节。
日照和气温每年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人们将这个变化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即春夏秋冬,又将这季节细分为各种节气等。
于是,怎么样识别季节和节气的标志,以便及时的进行农业耕种、祭祀大典、进行国家规划等,就变得异常重要。
古人发现,季节和节气往往和夜空中星星的位置有关,于是星星的位置便成为识别各种时节的重要参考。
《尚书》有言: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殷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乃是通过星宿的中天来判断季节。
北斗七星也是我国古代判定的季节标志,《鹖冠子》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头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是指在傍晚时分,依照北斗的勺柄指向来进行季节的判断。
我们还通过星座,指导农业。
对于古代大多数民族来说,农业乃是立邦之本,是关系到人民温饱和民族兴亡的大事情。
因此农业受到各个政权的极大的重视。
农业与历法息息相
关,因此也非常依靠对于天文的观测。
荀子云:春耕、夏云、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无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也就是说,历法和天文对农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误农时,才能保证国家社稷和民族繁荣。
古埃及人则通过观测天狼星偕日升起的时间来判断尼罗河的大洪水期,并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
以及辨识方向。
中国人用北斗七星来寻找北极星,从而在迷路时找到方向。
和中国一样,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希腊人和罗马人也使用北斗七星来判断方位,希腊语中表示‘北’的arctos和拉丁语中表示‘北’的 septentrio最初都用了表示北斗七星的相关概念。
希腊语中的arctos本意为‘熊’,一般用来指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即位于大熊星座,因此用arctos表示‘北’的概念,该词汇衍生出了现代英语中的:北冰洋Arctic Ocean【北面的大洋】;南极Antarctica 【与北相反方向的】;拉丁语的 septentrio字面意思为【七牛】,因为北斗七星在罗马文化中最初是七头牛的形象。
而且,早期的天文还被用来占卜凶吉、寄予神意等。
与天文有关的内容太多太多,实难一一举证。
然而,不同的民族对星空有着不同的见解。
可以想象,当我们的古人和西方人的古人一同仰望着浩瀚星空,心中涌起的感觉毕竟是很不一样的。
为什么呢?
当然在这个时候还需要我们区分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天文?天文,从汉语来看,乃指【天之纹理】;或者称为天象,即【垂天之象】。
所以从中文角度来看,天文其实就是对天上出现的征象之研究。
这个范围就广了,比如我国古代的天文还包括对天气的预测。
这从我们现代观点来看似乎有些荒谬,而在古代,人们用天文来预测天气,有时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比如《诗经》中说:月离于毕,俾滂沱兮,当时月入毕为孟秋多雨之季,故尔。
而夜观天象而知风雨,更是我国传统的天文气象学,至今也不应该全然否定。
引述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述的一个小故事:
孔子出,使子路赍雨具。
果大雨。
子路问其故,孔子曰:昨暮月离于毕。
后日,月复离于毕。
孔子出,子路请责雨具,孔子不听,果不雨,子路问其故,孔子曰:昔日月离其阴,故雨;昨暮月离其阳,故不雨。
欧洲的天文学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将天文称作astronomia,其由希腊语中的‘星’aster 和‘法则’nomos组成,字面意思是【星体运行的法则】。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天文学人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天体运行规律并尝试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对整个宇宙天体规律的探索。
语言词汇往往界定了事物概念的范畴和界限。
这就导致了很多中文概念和西方概念在本身自我定义上的不同,具体到天文概念上,汉语的宇宙、卫星、彗星、银河、星系、星座和英语中相关概念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
希腊语的aster与拉丁语的stella、英语中的star同源,前二者分别衍生出英语中的词根astr-和stell-,比如:占星术astrology就【关于星体的学问】,有时也称为astromancy【关于星体的占卜预测】;宇航员被称为astronaut【星际船员】,对比潜水员aquanaut【水下船员】、宇航员cosmonaut【太空船员】;以及星形符asterisk【小星星】、小行星体asteroid【如星一般的】、灾难disaster【星之错乱】、星座constellation【星之汇聚】、星体的stellar【星星的】。
-nomy部分也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根,比如economy本义【持家法则】、自治autonomy 【自己管理】等。
研究/jishu-xueshu-cp-isp-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