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笔记之语言训练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途径

读书笔记之语言训练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途径

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我们明确地指出改革的目的在于构建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中又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这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运用,而写读正是促进积累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即读写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读文章,学生会与自己的认识作比较;通过写文章,学生会认真揣摩思考,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因此,写作读书笔记是巩固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有增强记忆、加深理解、注重积累,才能达到强记博闻的阅读效果,写作读书笔记,动笔杆子来阅读,“阅读——记忆——思考——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浏览别人的文章时,往往会发现自己要写的题目。

对学生而言,这些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主动地寻觅更多的激发因素,使自己的思维频率升高,获得更多的“灵感”,写出更多的更好的文章。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
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每年的高考作文满分作者,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

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

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手写我心”,作文本是学生发表见解、宣泄感情的一个途径,那种一吐为快的感受应该让作文成为一种快乐的活动。

可实际情形是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他们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作文内容总是显得苍白空洞。

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生活积累不够,阅读量少,知识面小。

而写作读书笔记正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最好方法。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手脑并用,把有趣的、有启发的材料随时记下,日积月累,就能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增强记忆,积累写作素材,此外,学生每日在阅读,每日在写,“读”与“写”也得到了很好的结合,由此可见,做笔记,还是一种练笔的有效方式,练得多了,写作水平和评价能力自然也能得到提高。

常言道:“好记忆比不过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犹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
则往往事倍功半。

笔者认为应遵循“选好书——写文章——写好文章”这一思路。

苏东坡曾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意思是说,读书要有目的地选择。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读物的时候,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水平的能满足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的思想性好、艺术性高的读物。

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经常予以督促、检查,使他们养成习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可利用语文课召开“读书会”,让学生带上所读的书,互相交流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

将阅读与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收获外显,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作文能力。

写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积累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去,让学生的成果得到应用,以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

评讲作文时,教师可把部分学生的优秀作文拿出来诵读,并让文章的作者介绍积累材料和运用材料的经验,让学生通过交流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