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龟.裂(jūn)哺.育(fǔ)修葺.(qì)殒.身不恤(yǔn)B.谂.知(shěn)金钏.(chuàn)氛.围(fēn)长歌当.哭(dàng)C.栈.桥(zhàn)记载.(zǎi)租赁.(lìn)呱.呱而泣(guā)D.筵.席(yàn)鹰隼.(sǔn)惩.创(chéng)命途多舛.(chuǎ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眩目奇葩深居简出凝眸远眺B.迷漫仓猝沸反盈天蓊蓊郁郁C.商榷催眠鹏举鸿飞焚膏继晷D.翱翔冲刷返本归源天作之和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听见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B.有秩序地进行思维,首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循序渐进....地往前进,以达到最复杂的问题,这就是思维的法则之一。
C.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
D.若干年以来,中国GDP保持了8%左右的快速增长势头,长此以往....,中国必将成为经济强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干旱、地震等各类灾害均有发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C.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D.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弘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5.下面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3分)(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人物..不齐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6.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赂者以.赂者丧举以.予人,如弃草芥B.至丹以荆卿为.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7. 下列诗句与“绕堤柳借三篙翠”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 隔岸花分一脉香B. 映池莲月无私语C. 近楼花容点雨清D. 分水萍开几人归8、请为下面一幅漫画拟一个题目,并写出它的寓意。
(4分)题目:(1分)寓意:(3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
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
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
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存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后不悦而罢。
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已持政,稍自肆.肆:放纵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讽:劝谏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辞:借口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顾:考虑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3分)()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A.①③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⑤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
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12.翻译下列句子(10分)(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0分)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用什么手法写了几种画眉鸟?(5分)(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
(《荀子•劝学》)(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
(苏轼《赤壁赋》)(3)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
(《阿房宫赋》)(4)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雄姿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5)可堪回首,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现代文阅读(一)(2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音乐会布鲁诺·弗兰克(1)我以前是个音乐会经纪人,我曾认识两个声誉不相上下的男中音歌手,一个叫卡拉,一个叫阿尔德林格,他们之间敌意很深。
(2)我记得一生中安排的最后一次音乐会。
我心里感到挺得意,因为场子里坐得满满的——只有第一排正中的一个座位空着。
最后那个人总算来了——他是个无法形容的怪人,已届中年,脑瓜全秃了,脸上有一种阴郁而又困倦的表情。
(3)卡拉走上台去,听众用热烈、由衷和长时间的鼓掌来欢迎他。
卡拉先唱了《救世主》中的咏叹调,然后是巴赫的《合唱曲第59号》,这是巴赫的二百首合唱曲中最难唱的一首。
他唱得挺出色,把雍容肃穆的情调表现得十分完美,听众高兴极了。
我从舞台门上的小玻璃窗朝外望,看到前边几排的听众既快活、又赞叹,并且激动。
只有第一排中间的那个晚到的人仿佛无动于衷。
他兴致索然地坐在那儿,脸上毫无表情;卡拉唱完以后,他也不拍手。
尽管卡拉瞅着他,他还是冷冰冰地对周围听众欣喜若狂的情形熟视无睹,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4)演出的第一部分至此结束,暴风雨般的欢快的掌声传到我的耳际。
卡拉筋疲力尽而又恼怒地走进我所在的小房间。
他问道:“你看见第一排那个人没有?”(5)“你究竟说些什么呀?快谢幕去吧,喝彩声快把房子都震坍啦。
”(6)卡拉抹了下额上的汗,拿起乐谱出去了。
狂风骤雨般的掌声忽然停止了,卡拉继续唱。
(7)听众都站起来了,他们高声喝彩,并且挥舞着双手。
可是卡拉立刻离开了舞台。
“看见没有,他仍然坐在那儿,就像个石头人似的!我没法感动他!没法用歌声拨动他的心弦!没法对他产生任何影响!”他对我说,接着就解开衬衫的扣子,把一块湿布盖在胸前。
他说:“我想叫那块朽木爆发出火星来——不成功便成仁吧。
”(8)卡拉的紧张和焦虑也感染了我,他使出浑身解数唱着,然而由于一位听众不肯动容,所以他在运用自己娴熟技巧时丝毫不感到愉快,而且没法领略大获全胜的滋味。
这个鬼东西也许是拿了别人给他的赠券上这儿来的,要不就是个白痴,或者是个卑鄙的势利小人。
我觉得这是骄傲的意志跟迟钝的人在搏斗。
(9)反正不管怎样,只剩下最后一个节目。
最后一个节目是卡拉的拿手好戏,其中跌宕回环,变调很多,一会儿是疾风暴雨似的大段唱词,一会儿是亦庄亦谐的说白。
“给本城的杂役让路……”卡拉冲着面前那张木然的脸唱道。
观众着迷了,他们既高兴又激动,屏住气息静静地听着。
可是我在后台却开始感到害怕,我拿起观剧望远镜,仔细端详着敌人的脸。
连一点儿表情都没有!难道他连笑也不会?他肯定毫无人性!(10)卡拉的声音有些异样,我更加聚精会神地听着,——他唱得感情十足,我简直不知道他是怎样把这首难处理的咏叹调推向高潮的。
我看到他的肩膀在抽动。
似乎只在为一个人唱歌——他直对着那家伙的脸唱着。
(11)突然,他上身前倾……(12)我猛地拉开门,向卡拉冲过去,大家都站起身,只有第一排正中那个家伙依然无动于衷地端坐着。
卡拉是朝着他倒下去的,脑袋就横在他的脚边。
(13)我跪下去,把他抱起来。
一缕血丝从他嘴边往外淌,他死了。
(14)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坐在前排中央的人,是阿尔德林格派来的,是个不幸的人——一个既聋又哑的残废人。
15.文中卡拉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分)▲16.文章第(7)段写卡拉紧张与焦虑,在情节结构上与上下文有何关联?(4分)▲17.有人认为本文结尾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试结合文本对这种说法作具体分析。
(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19题。
国商张謇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来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
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
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
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
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