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哲理解析

成语哲理解析

(一)四字成语包涵的丰富哲理1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2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3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4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5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6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7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8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9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10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12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13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14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15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16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1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18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19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21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2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23对症下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4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5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26本末倒置。

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27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8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29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0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31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32声东击西。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33买椟还珠。

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

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34熟能生巧。

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5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

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35学以至用。

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6苦尽甘来。

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二)八字成语、俗语中包涵的丰富哲理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4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5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0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1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同属此类。

12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1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5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1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性部分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木桶原理”,“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1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

2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21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22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4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2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26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2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8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9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30抓好典型,兼顾一般。

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

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1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

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3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33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