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发酵染菌的防治

工业发酵染菌的防治


在生产实践中,空气管道大多与其它物料管道 相接,要装上止逆阀防止其它物料窜入空气管道污 染过滤器,导致过滤介质失效。
3)防止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培养基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 分批灭菌 121℃,30分钟
连续灭菌
罐温125-130℃ ,30-45分钟
空气净化系统
连续灭菌设备流程
连 消 塔
灭菌技术好坏与灭菌质量相关 蒸汽通入培养基,升温快慢、保温时间——产 生过多泡沫 蒸汽总压是否达到要求标准 杂菌数量:季节、原材料储存和保管 设备的清洗质量、有无灭菌的死角
第七章
工业发酵染菌的防治
本章内容简介



染菌的危害 染菌的发现 染菌的分析 染菌的预防 染菌后的挽救
1 染菌的危害
浪费原材料,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扰乱生产秩序,破坏生产计划
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生产积极性
影响产品外观及内在质量
1.1 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生产菌种 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污染菌量 污染时间,污染途径 培养基,培养条件
培养基养料消耗不多,可以重新灭菌,补加一些营养, 重新接种再用。
(3)发酵中期染菌 影响 干扰产生菌的代谢
改变发酵液环境
措施
降温培养,减少补料
提前放罐 串罐
(4)发酵后期染菌 已积累大量的产物,特别是抗生素,对 杂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 措施:
染菌不多,对生产影响不大
染菌严重,破坏性较大,可提前放罐
2) 发酵染菌对提炼的影响
沉淀法:杂质污染产物
有机溶剂萃取:乳化,难分离。
离子交换:降低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杂 菌难冲洗干净,洗脱时与产物一起进入洗脱液。
2 染菌的表现 种子:

生长缓慢 菌丝结团 代谢异常
发酵:

菌体生长差 pH异常 溶氧异常 泡沫过多 菌体浓度异常
制备壮、纯、量足的种子是发酵成功的关键, 为此: • 强化无菌室的管理(使用前灭菌);
• 严格接种、移种的无菌操作;
• 在扩培各阶段定时取样做无菌实验;
• 严格接种管灭菌,并用无菌空气保压;
无菌状况的检测 环境无菌的检查 尘埃粒子检测
无菌平板检测
无菌室要求
打开紫外灯,照半小时,关灯后15分钟再接种。 消毒药水擦桌子、拖地,开启超净台的通风, 接种时必须在超净台上操作,保证无菌条件。 接种人员必须穿好无菌服,戴好口罩,手用酒精 棉球擦干净。
25.8
25.8
检修质量缺乏验收制度
操作不熟练
19.35
19.35
配料违反工艺规程
调度不当
6.45
3.25
第四制药厂链霉素发酵染菌原因分析
项目 外界带入杂菌(取样、补料) 设备穿孔 空气系统有菌 百分率% 8.20 7.60 26.00
停电罐压跌零
接种 蒸汽压力不足或蒸汽量不足
1.60
11.00 0.60


染菌对发酵的危害:
干扰生产菌的正常代谢,降低产量
改变pH,降解某些产物 污染不同的微生物,不同阶段染菌危害 染菌对提炼的危害: 沉淀出过多杂质 过滤困难而大幅度降低过滤收率
有机溶剂萃取时发生乳化
设备渗漏 空气带菌 种子带菌 灭菌不彻底 技术管理不善 发酵液必须灭菌后才可放下水道
寻找染菌的原因
⑨ 改变菌株或筛选抗T4的菌株;
⑩ 药物防治(利用药物使T4失活):
(1)螯合剂:抑制吸附或阻止注入; (2)抗生素:抑制T4蛋白质的合成; (3)表面活性剂:抑制T4的吸附; (4)N-脂酰氨基酸:抑制T4复制或子代成熟; (5)聚胺类衍生物:与T4DNA结合,使T4失活;
5 染菌后的挽救措施
染菌时间 染菌程度 最大效益
(1)种子培养期染菌 染菌的特点:生产菌少,防御杂菌能力低, 容易污染杂菌。
染菌后的处理:全部废弃培养液
(2)发酵前期染菌
发酵前期最易染菌,且危害最大。
原因 发酵前期菌量不很多,与杂菌没有竞争优势; 且还未合成产物(抗生素)或产生很少,抵御杂菌能 力弱。
染菌措施 补救
为什么蒸汽灭菌时会产生大量泡沫呢?
培养基和水的传热系数比空气的传热系数大, 如果灭菌时升温太快,培养基急剧膨胀,发酵罐 内的空气排出较慢,就会产生大量泡沫,泡沫上 升到发酵罐顶,泡沫中的耐热菌就不能与蒸汽直 接接触,未被杀死。
防止方法:缓慢开启蒸汽阀门,或加入消泡剂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原因
蒸气压力或蒸气量不足、灭菌时间不够;
4) 防止设备渗漏
包括夹套穿孔、盘管穿孔、接种管穿孔、阀门 渗漏、搅拌轴渗漏、罐盖漏和其它设备漏等。 化学腐蚀
定期检修易坏部件
电化学腐蚀 磨蚀 设备加工不良
防止设备渗漏
肉眼可见——冷却盘管、夹套穿孔、阀门渗漏……
肉眼不可见——试漏
水压试漏法
集气桶来试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加强操作和卫生管理 严格操作规程、保持环境干净。 提高操作人员素质
前期染菌
种子带菌、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中后期染菌
补料的料液灭菌不彻底或补料管道、阀门渗 漏,一般不会是种子问题
检查与判断

表观法: 溶氧水平 排气中CO2 实验法: 镜检法 平皿划线或斜面检查法 肉汤培养法
4 染菌的预防
1)防止种子带菌 种子带菌的原因 ①灭菌不彻底(如假压); ②移种污染; ③养或保藏过程中污染; ④无菌室管理不善;

噬菌体的防治
• 车间设计
• 地面环境卫生 • 严格无菌操作 • 认真进行发酵罐、补料系统的灭菌 • 废液灭菌排放 • 选育抗噬菌体的菌种,或轮换使用菌种
感染T4后的异常现象:OD值不升反降;耗糖 速度降低;氨氮大量释放;
吸附
T4的感染过程
侵入 复制与聚集 成熟与释放
T4感染的防治 净化环境; 光洁地面; 严禁活排; 消除死角; 无菌室少与外界接触; 使用无T4的菌株; 严格种检; 加强管理;
种子及发酵液无菌状况检测
双球菌
梭状芽孢杆菌
细菌
T4噬菌体
2)防止空气引起的染菌
流程或设备设计的合理性;
过虑介质选用、装填;
过虑介质的灭菌和管理;
从日本工业技术院和上海第四制药厂分析空 气带菌而造成的染菌分别为19.96%和 26%。 空气除菌系统复杂,环节多,偶遇不慎便会 导致空气除菌失败。


温度压力的维持
培养基、传感器
6) 噬菌体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染噬菌体对发酵的影响 产生噬菌体的原因:自然界中的噬菌体在活菌 体中大量生长。随着风沙尘土和空气流动传播, 以及人们的走动、车辆的往来也携带着噬菌体 到处传播,使噬菌体潜入生产各个环节,尤其 是通过空气系统进入种子室、种子罐、发酵罐。
染菌对不同产品的影响不同
染菌 危害
感染不同种类和性质杂菌对发酵的影响不同
不同染菌时间对发酵的影响不同
一、染菌对不同产品的影响

青霉素:产量降低;
疫苗:全部废弃。
柠檬酸:前期染菌严重; 氨基酸:噬菌体污染常发生; 核苷酸:易染菌(生产菌常为缺陷型,生长慢); 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程度不同地降低 产量。 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念菌素:抑制霉菌,对细菌几 乎没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二、不同种类和性质的杂菌对发酵的影响

污染噬菌体 噬菌体的感染力强,传播蔓延迅速,也较防 治,故危害极大。
污染噬菌体后,可使发酵产量大幅度下降, 严重的造成断种,被迫停产。
污染其它杂菌
有些杂菌会使生产菌自溶产生大量泡沫, 即使添加消泡剂也无法控制逃液,影响发酵 过程的通气搅拌。
有的杂菌会使发酵液发臭、发酸,致使 pH下降,使不耐酸的产品破坏。 芽孢杆菌耐热,不易杀死。
染噬菌体表现为:


镜检
pH值 发酵液能力:残糖、产物浓度 发酵液性质:泡沫、粘度、气味 OD值 CO2,O2
噬菌体的检测方法

双层琼脂法:在培养皿上倒入培养生产菌的 培养基(加琼脂)作下层。同样的培养基中 加入20%~30%培养好的种子液,再加入怀 疑染噬菌体的发酵液,摇均匀后,铺上层。 培养过夜观察培养皿上是否出现噬菌斑。 也可以在上层培养基中不加怀疑染噬菌体的 发酵液,而将发酵液直接点种在上层培养基 表面,培养过夜,观察有无透明圈出现。

不同发酵对杂菌感染的敏感性不同。 (1)青霉素和链霉素:细短杆菌的危害大于粗大杆 菌; (2)四环素:对双球菌、芽孢杆菌和荚膜杆菌污染 敏感; (3)柠檬酸:对青霉菌敏感;


(4)核苷酸:对芽孢杆菌敏感
(5)氨基酸:对噬菌体敏感;
三、不同染菌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污染时间:无菌检测方法测出的污染时 间,不是杂菌窜入培养液的时间。
b
c
法兰的“死角” a—垫圈内径过小;b—垫圈内径过大;c—法 兰不平造成的泄漏与“死角”
灭菌时蒸汽不易通达的“死角”及其消除方 法
压力表安装不合理形成“死角” 1,6—发酵罐;2—缓冲管;3,4—压力表; 5—旋塞

消灭死角
减少挡板和开孔;
焊接光滑;
法兰、阀门连接正好;
减少残渣沉积;
严格清洗和检查;

染菌种类
耐热芽孢杆菌:灭菌不彻底; 球菌或无芽孢杆菌:种、渗漏; 浅绿色杂菌:冷水管渗漏; 霉菌:灭菌不彻底或操作问题;

染菌幅度
各个或数个发酵罐感染相同杂菌:空气系统; 个别罐连续感染杂菌:设备问题;
日本工业技术院发酵研究所多年来抗生素发酵染菌原因分析 项目 百分率% 种子带菌或怀疑种子带菌 9.64 接种时罐压跌零 0.19 培养基灭菌不透 0.79 总空气系统有菌 19.96 泡沫冒顶 0.48 夹套穿孔 12.36 盘管穿孔 5.89 接种管穿孔 0.39 阀门渗漏 1.45 搅拌轴密封渗漏 2.09 罐盖漏 1.54 其它设备渗漏 10.13 操作原因 10.15 原因不明 24.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