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辽东湾新区简介盘锦辽东湾新区位于湿地之都辽宁省盘锦市最南端,辽东湾东北部,大辽河入海口右岸,南与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营口市隔河相望,地处辽宁三大经济板块节点,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轴和渤海翼的重要连接区。
新区交通四通八达,紧邻营口、锦州2座机场,沈大、京沈、盘海营三条高速公里、沟海、秦沈2条电气化铁路贯穿全境,1小时交通圈可达6座城市,覆盖人口2000多万,乘坐高铁2小时可抵北京。
新区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带、两轴、三区”:“一带”,就是大辽河入海口及海滨沿线绿色滨水生态带,是辽东湾新区的外围自然生态防护屏障;“两轴”,指的是沿滨海大道东西向展开、贯穿新区的城市核心区、盘锦港和临港产业区的城市发展轴,以及沿中华路南北向延伸、推动港口及临港产业区物流贸易发展的经济发展轴;“三区”,就是港口区、临港产业区以及辽滨水城,构成了“三位一体”港产城联动的发展基础。
2013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时,新区还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海峡两岸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辽宁省省级物流示范园区。
目前,新区正按着规划的科学指引,向着“建设中国北方宜居宜游新港城、打造辽宁沿海绿色产业新基地、构筑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平台、树立全国新区改革创新新典范”的定位不断发展前行。
历史篇一、历史沿革盘锦辽东湾新区始建于2005年12月。
2006年6月纳入辽宁省沿海重点发展区域。
2009年7月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区建设不断加快,规划面积由最初的30平方公里扩增到306平方公里,形成港区、产业区、水城三大功能板块。
2010年10月被省政府确立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2012年1月按照省政府批复更名为辽东湾新区,同年2月被工信部批准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3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规划先行逐级扩容,从最初的起步区10平方公里到110平方公里一路调整为306平方公里,达到目前可控制面积545平方公里,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性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也已取得初步成果,以世界级、国际化的标准高起点规划布局。
2013年3月,根据市政府行政区划调整意见,田庄台镇划归新区管理,面积又增加了39平方公里。
二、开发背景这里曾经是一片盐碱荒滩。
昔日,沟壑纵横,积水遍地;芦荡深处,人烟稀少。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面向海洋的新思维,依托环渤海经济圈的沿海区位优势,大力谋划和发展独具盘锦特色的沿海产业经济带。
东北大振兴、沿海大开放唤醒了沉睡中的荒滩芦荡,新的发展机遇呈现眼前。
伴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不断推动,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盘锦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发展,盘锦辽东湾新区如一艘巨轮,辉映着耀眼的世纪之光,奔向大海,唱响滨海新盘锦嘹亮的乐章。
三、历史贡献当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梦幻水城宣布成立的那一刻,注定一座“不平凡”的新城将拔地而起,奋勇前行。
十几天,31.5公里的9条公路路基工程全部完成、3个投资额在3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洽谈成功;辽宁宏冠船业有限公司实现了中型现代化造船企业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出仅用500天时间生产出1.68万吨成品油轮的奇迹!基础设施有序推进,辽东湾水城围海大堤顺利合拢,创造了国内同类单体工程记录;20平方公里的水城吹填造地工程已经完成,陆域框架已基本形成;包括通给水、通排水、通电、通讯、通路、通燃气、通热力以及场地平整在内的“七通一平”工程顺利实施。
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宝来石化、振奥化工等多户企业投产运行。
以海洋装备和船舶制造业为先导、石油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石油化工业为支柱、新兴产业为拓展、现代服务业(含港口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向海大道胜利通车,辽河大桥顺利贯通,盘锦新港快速通航,疏港铁路紧锣密鼓地建设……一个以港口为纽带,以铁路海运为主通道,以公路为网络的综合运输体系在这里加速勾勒。
2006年5月11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来到辽东湾新区,看到一片片荒滩上那一座座新建的厂房,发出了“出乎意料、超乎想象”的赞叹!2010年11月23日,领军世界石化产业的台湾长春企业集团入驻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12月18日,经济区又与极具实力的美国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约;2011年1月23日,志高集团投资百亿签约辽东湾;2012年4月8日,合力工业车辆(盘锦)有限公司北方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7月28日,盘锦市人民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办学在辽东湾正式签约;2013年10月8日,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区投资建设的曙光辽宁产业基地正式落成;12月29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东湾分院正式开诊。
一手抓建设、抓招商、抓发展,一手抓体制机制创新。
如今的辽东湾人正以新思维开阔视野,以新举措催生效率,以新模式破解难题。
各项创新制度频频出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新区内全面试行,以优质服务推动良性发展。
四、重要意义辽东湾新区的成立,形成盘锦市“港城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是建设滨海新盘锦的领头军,是推进盘锦市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的支撑点。
经过8年多的开发建设,辽东湾新区通过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基本完成了空间、土地和水系布局,新区将继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创新发展思路、集合各类要素、破解发展难题,以发展海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眼点,全面开启产业型经济区向服务型“滨海新城”跨越式转型的伟大征程。
现实发展篇辽东湾新区目前下辖1个农业开发区三角洲开发区,以及荣兴、荣滨、二界沟、田庄台4个街道,人口总计10余万人。
三角洲开发区组建于1992年,主要从事农业、水产的开发管理和经营,辖区总面积89平方公里,耕营面积3.903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030亩。
荣兴街道位于盘锦市南端,东依辽河、西临渤海、南与营口市隔河相望,北与古镇田庄台相邻,区域面积212平方公里,辖8个村(分场)、1个居委会,是盘锦市少数民族(朝鲜族)聚居最多的乡镇;荣滨街道位于大辽河沿岸,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下辖5个社区,共有农田面积1.8万亩,苇田面积1.6万亩;二界沟街道位于新区西北部,西临辽东湾,北与三角洲、王家接壤,东邻榆树,南靠荣兴,地处辽河入海口,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区域面积17平方公里,下辖2个社区、13个居民组,产出的文蛤、海蜇等渔产品远近闻名,是盘锦的旅游胜地;田庄台街道地处辽河冲击的退海平原,东依大辽河,西临渤海湾,区域面积39平方公里,下辖5个城镇社区、8个农村社区,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文明古镇,享有“九庙同镇、五教共处”的盛誉,街道于2014年2月划归新区管辖,并正式挂牌成立“田庄台街道”。
2013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9.1亿元,同比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4亿元,增长16.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1亿元,增长16.8%;实际利用外资完成4.45亿美元。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综合排名中位于前列。
一、港口港口是辽东湾新区发展的核心,是盘锦对外开放的旗臶、向海发展的引擎、接轨世界的平台。
盘锦港的建设,不仅决定着辽东湾新区开发开放的高度,也同时决定着盘锦转型发展的速度。
(一)港口规划盘锦港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含水面),其中陆域面积44.7平方公里,岸线长39公里,规划泊位65个,通过能力2.9亿吨。
港口共分东西两个作业区,东作业区陆域面积31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13.7公里,拟建生产性泊位41个;西作业区陆域面积13.7平方公里,主要为石油化工、海工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建设配套码头,海工岸线长6456米(其中1000米岸线作为公用码头岸线),拟建设石化码头泊位24个。
(二)港口建设盘锦港于2009年5月28日开工建设,2010年9月28日投产试运行,截至2013年底,已累计投资近200亿元,建成5万吨级通用泊位5个,长度总计1500米左右;建成5万吨级油品专用泊位3个,长度共计600米左右,总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吨。
目前,30万吨级油品泊位和25万吨级航道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为使盘锦港功能不断完善,港口的后方预留了仓储灌区和物流区。
同时,港口和灌区之间还设计了港口的预留腹腔地和发展空间,并修建了6公里的管廊,可将进港的油品和化学品原料直接运送到后方灌区。
(三)港口集疏运体系盘锦港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京哈、哈大等高铁线路,沈海、丹锡等高速公路密布周边,正在建设的疏港高速也将于2014年底前完工。
同时,疏港铁路已全线通车,近期运量将达到1368万吨,远期设计运量将达到3646万吨;港口支线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其中港区内的8条铁路支线正在规划建设中,通向石化区的铁路支线已到达和运集团。
为了增强港口的辐射范围,盘锦港不断将港口功能前移,业务向外拓展,目前,已建成通辽、法库、辽中、齐齐哈尔4个陆港,正在推进阜新陆港建设;在航线开通上,盘锦港已开通盘锦至宁波、上海、乍甫、潍坊、京唐、泉州、福州等多条集装箱航线。
(四)港口近景和远期目标按照盘锦港总体规划,到2015年底,将建成泊位25个,其中通用泊位16个,油品泊位5个,集装箱泊位2个,粮食泊位2个。
到2020年将实现亿吨大港目标。
二、产业目前,新区发展的产业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临港物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旅游与服务业,总规划用地125.02平方公里。
(一)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是辽东湾新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龙头企业牵动作用明显。
目前,投资845亿元的兵器集团“十二五”项目已签约入驻辽东湾新区,正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这一项目入驻后,不仅可以吸引众多世界500强和行业百强企业投资入驻,还将进一步拉长新区的石化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项目建成投产后,上下游产业年产值可达4000多亿元,年可形成税收280亿元,创造就业机会近万个。
二是台湾企业加速转移。
随着投资180亿元的长春石化的投产、投资6亿元美元的联成化学开工建设,台湾石化企业正在加速向新区转移。
目前,新区正在申请建设海峡两岸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合作示范区。
三是技术先进企业发展迅速。
新区的本地企业和运集团通过引进俄罗斯的先进工艺技术,计划投资200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合成橡胶产业基地。
2013年4月,投资21亿元、产能达6万吨的丁基橡胶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并已具备卤化丁基橡胶生产能力,填补了国内空白。
到“十二五”期末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660亿元,将成为世界上品种最全、覆盖范围最广的合成橡胶系列产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