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水的运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节是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
教材内容主要是讨论水循环,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本节内容与本单第一、第二节的内容是并列关系,目的是从地理角度详细介绍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含义部分,指导学生自学完成,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比较少,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采用探究活动等方式,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升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确定目标的依据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本着明确、清晰、可完成的原则,本节课的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而且其数量是有限的。
(3)理解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水循环,让学生能够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规律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进而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难点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内容特点,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特设置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水圈,大致知道了水圈的物理分类,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心理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水循环有一些生活经历,只是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与地理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提问式教学:通过设立阶段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黄河断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归纳总结。
3、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于“水循环的过程”内容抽象,同时“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感性的认识,因此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法]:1、自主性学习法: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图示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学会学习和学会看图。
2、探究性学习法:学生能分析总结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合作性学习法:学生合作讨论相关问题,完成活动。
四、采用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宜通过图片直观的呈现出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意义,使学生对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程序遵循知识生成的自然脉络,根据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境----领悟形成------启迪升华-----巩固练习1、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
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
让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再通过诗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水体是运动变化的。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2—3分钟。
2、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的《将进酒》,并且将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部分突出显示,同时提出问题:黄河的水奔流到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学习概念: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46页,寻找什么是水循环,同时逐一说出水循环的类型。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4—6分钟。
探究活动:播放视频”小水滴的自述”,让学生随着小水滴穿越时空,听完之后让学生从中找出小水滴的运动过程。
目的在于能使学生通过活动来总结出海陆间循环的过程,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6—8分钟。
3、学生活动: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图示说出具体的水循环包含了哪些环节。
总结完之后叫三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之后进行分析、纠正和总结。
目的在于能使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培养读图、绘图的能力。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10—12分钟。
4、探究活动:探究一:”水滴石穿“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说明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探究二:陆地水的更新周期。
通过探究活动说明水循环是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探究三: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通过探究活动说明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最后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9—10分钟。
详细教学过程:【课前作业】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没有了水》。
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
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
地球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1、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南极、青海湖、大雾等,,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水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水又存在在哪些载体中?[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引入,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以此导入水圈的定义: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2、讲解新课:①展示水圈的构成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第一、第二节,并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你自己在读图的时候可以找出哪些关键内容.【课件展示图片】:“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让学生从古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引导过渡]:李白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黄河水是不是真的就“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呢?(以此导入对水循环的学习)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了。
播放视频”小水滴的自述”,让学生随着小水滴穿越时空,听完之后让学生从中找出小水滴的运动过程。
目的在于能使学生通过活动来总结出海陆间循环的过程,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示水循环图片以及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视频,指导学生读图和阅读课文,设立阶段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并进行详细的讲解,指出海陆间循环是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也是最完整的环节.教师讲解结束之后和学生一起画出海陆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画完之后请同学自己画出海上内循环和内陆循环的示意图,并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及时的点评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请学生画出示意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画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学习水循环的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以此来掌握学生对该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程度。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辨一辨:內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问题一】想一想:人类可以干预和控制的水循环环节有哪些,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活动设计]:活动部分是对水循环原理的拓展,从活动中分析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以此来告诉学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必然会对水循环产生不合理的影响,因此要有水危机意识,并通过问题指出水循环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引入对水循环意义的讲解.【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问题二】假如没有水循环,地表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展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滚滚黄河水、舟山渔场的图片,由图片引出问题:水循环有什么意义呢?水循环意义的讲解:[设计意图]:“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学会分析学会总结。
⑥总结本节学习的主要的内容,重点突出对水循环过程以及水循环意义的总结,同时在总结的时候呈现出本课文的板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并呈现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的设置,难易适中,既不脱离课本,同时又稍有提高。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是四大圈层联系的主要纽带。
2)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资源不断更新。
3)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⑦布置作业:运用水循环原理,辨析下列说法。
1.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件展示——国家节水标志[设计意图]:必做题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而选做题难度较大,是为了使高层次的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水圈1、水的存在形式:气态、固态、液态2、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3、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定义: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1)海陆间循环2)海上内循环3)内陆循环3、原因4、意义:1)是四大圈层联系的主要纽带。
2)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资源不断更新。
3)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板书设计]:板书体现的是本课文的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个全局的掌握。
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板书已经随着演示文稿呈现,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随时掌握该课文的关键内容,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总结的时候又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