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组成。

其中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因为水循环是本章教材的基本理论,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因而是重点学习内容。

本节课,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情分析】
对于“大自然的水循环”这一内容,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常识,但是认识的不够全面,还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区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理解大自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老师通过“绘制、讲解、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1)陆地水的相互关系(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思想】
1、采用案例教学。

在教学采用多个案例,把抽象的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原理具体化,而且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抛开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看图思考、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等板块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多媒体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目的
导入
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提问:我们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为什么
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学生回答: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老师补充:地球上71% 的表面被水覆盖,水
的总量有13.8 亿km ³,因此地球又被人们
称为是“水的行星”。

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
要意义吗?
学生回答: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点题: 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导入新课
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
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如果黄河水水不
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

那么,黄河水是怎
样更新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水循环的过程
和意义”。

通过大家都
熟悉的古诗
导入新的内
容,激发学
生学习新内
容的兴趣。

分析归纳阅读教材图3.3《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
题:
(1)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环节?
学生回答:(略)
通过读图、
画图,
提高学生观
察和动手能
力,加强知
识点记忆。

板书归纳主要环节: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径流汇入大海。

课堂练习[形式]: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和下面三幅图,完成下列问
题:
1画出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2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通过小组合
作学习检验
学习效果,
巩固本节课
所学知识。

又可增强学
生的团结合
作能力。

【板书设计】
相互联系的水体存在形态:液态固态气态存在空间:海洋冰川地下
河流湖泊
陆地水体:地表水地下水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过程
动力: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
径流下渗.
类型
意义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
海陆间水循环
小结:
水资源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思路清晰,主题包括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课程内容难度不是很大,学生都
比较容易理解。

但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时间比较紧张。

在介绍陆地上的水体时知识拓展耗时较长,下次课在基础知识授课方面系统介绍即可,不用详细讲授,这样更有利把握课堂进度,合理分配时间,达到最佳课堂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