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吕英3)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系列讲座之阳明..
(吕英3)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系列讲座之阳明..
•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戊 癸化火不足)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 •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必哕。(226) •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风、 寒),此以久虚(里气虚)故也。(196)
阳明禁下证
•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病证,不可攻之。(204) • 猪苓汤
太阴界面的阳明病
• 阳明病,脉迟(里气空虚),食难用飽(中气大虚),饱 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癉。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 加芍药汤(降甲胆)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彻 热)主之。(279)
里气不足之阳明虚化证
四季土之开阖方
• 酒大黄10g后下1分钟 • 泽泻30g 淮山60g 牛膝30g 茯苓30g 熟附子10g
• 炙甘草20g
• 桂枝10g • 生半夏30g
生晒参15g
熟地30g
桃仁10g
五味子10g
• 阳明主最里、最深、最内之燥热火,大黄、半夏开其气结 后,熟地、五味子之滋润渗灌之力便可发挥,当然应是同 时发生。 • 桃仁、桂枝同属血分药,刚好对应阳明阖降、厥阴升提, 其活血祛瘀温经开气结,促进血脉之流动,间接恢复了营
甲午年
• 癸巳暖冬,天地一气封藏之力不足,阳根浅; • 甲午年多见来源于三阴地界的火热燥,阳气偏于升、浮,
但降、沉不足。
• 下焦阴分不足,内生虚热。 • 有春夏,无秋冬。
• 用药需注意先把离位的燥热火之气归位。
阳明病的不同层次
•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太阳、太阴同主开)是也;正 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 中燥烦实,大便难(大柴胡汤)是也。(179) •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 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脾阳复常)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胃家实)。(187)
• 六、同煎则袪瘀生新。
逆气方与温氏奔豚方
• 温氏奔豚汤针对三阴寒邪,甚则沉寒痼冷,但气机以冲气
肝寒上干似奔豚气,故不用姜术。 • 逆气方针对因湿邪及风木疏泄太过致燥热在上或入里,对 应阳明腑邪热或火邪,同时三阴界面阴阳两损(暖冬阳根 浅也易木生火太过)。治疗需清解邪热邪火同时收风木逆 气,还需以阴配阳,此阴药以能入肺脾太阴则有助肺之化 源及土生金金生水即有助右降之力为上,首选得中土之专 精,汁液晶莹透彻粘滑之淮山。
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无所复传”。
• 《伤寒论》第184条:“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
阳明从中化
•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 • 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 燥湿相济,和合一气。
阳明降机与生生之源
• 郑钦安:“坎为水,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 • 先天乾坤(阴阳)两卦化合为后天的生生之源、阳根之所, 对应北方——坎卦☵。坎卦中的阳,钦安称为相火、真火, 依据天地一气周流,此火只有降至地下水阴中方能化生为后 天的坎水。
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的作用
• 一、李可老中医曰:“三阳统于阳明”,将气治至五之气
阳明燥金,恢复其主阖功能,阳明阖则坎水足,如逆气方; • 二、彻气分或血分实热,如扁桃体癌病例治疗思路; • 三、截断三阴热化至阳明之势; • 四、腑以通为用,用于阳明腑实证;
• 五、开气结,如桂枝、大黄升厥阴、降阳明;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 系列讲座(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 吕 英
阳明
气一元 厥阴 阳明
•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太极),肇基化 元,万物资始(先天乾卦),五运终天(河图),布气真 灵,揔统坤元(先天坤卦),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 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 咸章。”
•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 止者愈(脾阳复常)。(205)
•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陷胸汤主之。(135) •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 之则愈。(103) •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 汤主之。(165)
• 彭子益曰:“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 相火 降至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 • 阳明阖,坎水足。
阳明降机与甲胆
• 太师父: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之降机。
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 真武汤归于理中汤类方,针对一切风木妄动之征象,可补
火生土,壮元阳以消阴翳。真武汤之用白芍,乃降胆(甲 木),再复以敛之,使升发太过的肝气(乙木)回归肾水 之中,成为坎中一阳。只有‘降’的到位,才能生化无穷。 故‘十一脏取决于胆’奥义在此。
•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而变而化,而化而变 • 幽显--厥阴与阳明。
阳明
•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 两阳合明也。”
• 阳明与厥阴是四象发生变化的极点,遵循阴阳二气互根互 用,消长盛衰的规律。
• 阳气盛极显明的状态用阳明来反映。
阳明的内涵
• 对应脏 • 对应腑 • 对应经脉 肺 胃 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庚金之气; 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
逆气方
• 酒大黄10g后下1分钟 • 泽泻30g • 炙甘草20g 方。 淮山60g 牛膝30g 生晒参15g 茯苓30g 熟附子10g
• 逆气方乃温氏奔豚方去沉香、砂仁、紫油桂加酒大黄而成
• 降逆气,疏导离位之风寒湿邪。
大黄
• 《本经》:气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 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
足阳明胃经戊土之气;
• • • • • 正午阳明--《伤寒论》阴阳排列顺序,指两阳合明 西方阳明--主气图五之气阳明燥金,主降 阳明燥土--土中之正常阳明燥气 肺之化源--肺降乃化源之本(金生水) 阳明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熟地、大黄、石膏)
阳明主阖
• 阳明之和缓有序敛降即阖阳明。
• 遵循主气规律,五之气阖阳明必经四之气太阴湿土。 • 《素问· 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 以四时长四藏……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 《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府之海,主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