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附子有大毒,据现代检验结果,15克附子就町以毒死一头牛。
如果一头牛能顶10个人的份量,那么1.5克附子粉要是给一个人吃上,应当和15克附子毒死一头牛是一样的结果吧,这你亲自试过吗?李可指出,自晋以后,以儒治医,流弊就在崇尚空谈,不重视临床,对内经等经典多有违背,以为读过两本医书就可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实际误人不浅。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
书上写过,不如自已用过。
因此,从我开始到第二代、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的都亲尝附子,患病则亲自处方服附子。
只有亲自做过,才可发现真理(5页)1 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李可以使用大剂量附子闻名。
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使用小剂量附子的问题时,他回答:根据我的经验,在我行医初期,即1961年治7例急危重症,某中有6例患者因附子量小而无效死亡。
据我一生见到的危症没有一个是小剂量能够冶疗成功的。
所以在急危重症方面.用小剂量附子只能是隔靴瘙痒(13页)。
初看这段话,一般则以为李可惯用大剂附子,而反对用小剂量附子。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他只是在急危重症方面用大剂附子。
笔者在《附子用量煎服法》一文中提出附子证,即李可把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等5个等级,其中阳虚用小剂附子10克,如缺乳案之五更泻、膝关节积液案之夜尿频等(95、251页),全书附子小剂者17例,占总数的24.3%,这些足以证明,其治非急危重症亦用小剂量附子。
1.1 小剂四逆汤养阳长寿李可自述:在2004年的时候,我拫据邓铁涛的建议,在南方那几个省跑得比较多,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阳虚的人十占八九,阴虚的人百不见一。
一开始我也解释不了,但经过好长时间反思以后,最后我找出这么几点:① 南方是丙丁火:从中医讲,南方就是丙丁,属火的那种气候。
由于外界的这种热,再加上人本身这个阳气不断释放,他里面就空虚了。
在这种情况下,损伤的阳气肯定要比北方人多。
② 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南方气候特别热,几乎就只有夏天,没有什么春、秋、冬。
由于空气热,就特别喜欢吃生冷的东西,即常年喝冷饮、冰镇过的汽水、果冻,冲冷水澡。
③ 南方普遍使用空调:阳虚的主要证状是怕冷,这与南方普遍使用空调有关。
外面是大夏天,气温三十几度,一进到屋里,空调开到几度,就像掉到了冰窟窿里。
寒湿是伤人最厉害的外邪。
而我们人造的寒邪(即空调病)比那自然界的寒邪还要历害,比如说头痛、慢性鼻炎、阴暑症、常年感冒、妇女痛经、产后病、哮喘、拉肚子等,比比皆是。
④ 南方搞中医的误区:南方搞中医的人,误以为他们处在南方,处在最热的地方,就应该补充凉的东西,那就是滋阴降火,结果越降越糟。
总之,由于错误的生活理念,错误的生活习惯,错误的治疗思路,这都进一步伤害了阳气,导致阳虚的人十占八九。
《内经》讲“存复养阳",这足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因为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所以这个时候要特别强调养阳,以小剂四逆汤常服(即炙甘草30g,干姜、制附了各15g,服7日停3日,从春分服至立秋),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用,可以消除你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个寒邪,能对抗一些当代错误习惯对人身的伤害,调整你的元阳,使其不受损伤,延年益寿(5、24、33、49、153页)。
1.2 金匮肾气丸治肾虚、高血压李可在在论述小剂四逆汤养阳时,考虑到长期煎煮有些不便,就进一步给出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用金匮肾气丸,但千万不要用六味地黄丸。
就是把金匮肾气丸毎次5丸,煮成糊状喝下去,早晚各1次,有十天半月就可以把好些属于肾虚的证状都扭转过来。
金匮肾气丸可以经常吃,没众副作用,尤其象一些阳虚引起的证状性高血压.经过一段时间也可以调整过来。
即使血压暂时升髙也不要紧,要继续吃。
此系邪正交争,你不要老査血压,要问他有什么感觉。
只要阳盛阴退,血压自会安宁,勿虑(153页)。
那么5丸金匮肾气丸含附子多少呢?一般每蜜丸9克,其蜂蜜占一半,则药粉为4.5克。
金匮肾气丸中的附子占1/27,即:4.5克X5≈0.8克。
所以,5丸金匮肾气丸含制附子0.8克。
1.3 药王续命散治中风李可在论述中风时十分赏用药王续命散(即孙思邈之“续命煮散”),其用法:毎天14克,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服,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分作8次服,3小时1次,不可间断,连饮7-10日(101页)。
那么毎次药王续命敢含附子多少呢?药王续命敢中的附子占1/21。
即“14克X1/4X1/21≈0.17克;重症为:28克X1/8X1/2117克。
所以,药王续命散毎次含生附子0.17克。
1.4 偏正头风散治头痛李可自述:余在1958年偶得一则专治头痛的秘方“偏正头风散”,经临床反复运用,筛选药物,调整主辅药比例,用治各类各甩头痛痼疾,收到药到病除之效。
而且重订之后,已大大打破了原方的主治范围。
诸药共研细粉,日服2-3次,毎次3克(245页)。
3克偏正头风散含川乌多少呢?偏止头风敢中的乌头占1/19,即:3克X1/19≈0.16克。
所以,3克偏正头风散含制川乌0.16克。
1.5 类关乌头酒治类风湿李可师法仲景,仿乌头汤之意,加桂枝汤、活络效灵丹、止痉散,配制成类关乌头酒。
类关乌头酒1料,共药粉约450克,共服45天,平均毎次服药粉5克(208页)。
那么每次类关乌头酒含川乌、附子多少呢?类关乌头酒中的川乌、附子各占1/15,即:5克X1/15≈0.33克。
所以,类关乌头酒毎次含制川乌、制附子各0.33克。
2 李可附子丸散的研发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特别是小剂四逆场、金匮肾气丸、药王续命散、偏正头风散、类关乌头酒中的附子、乌头含量,引起笔者的关注,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李氏附子水丸系列。
下面举例证之:2.1 李氏破格救心丸治房颤曲某,女,60岁,农民。
房颤3年了,起初一年犯三五次,去年发作比较频,今年几乎天天犯。
发作时心慌、多汗、乏力,腿软上不了台阶,整天在炕上躺着不能做饭。
10年前,因子宫肌瘤而切除。
平时睡觉觉手麻凉,右手拇指尖凉,腿酸、失眠、头面轰热、胃胀、大便稀。
Bp130/90mmHg,心率111次/分。
舌略暗苔腻,脉雀啄、浮躁急。
证属心肾阳虚,寒湿窍踞阳位。
遂予李氏破格救心丸8克,日2次,服半月。
二诊:心慌次数减少,胃不胀,大便调,手凉减半。
继服上方半月。
三诊:心不慌,腿不软,能做饭。
心电图提示:房颤无,心率72次/分。
改为培元固本丸善后一个月。
四诊:药后复査心电图正常。
按李氏破格救心丸,每次6-9克,02-3次。
其源于破格救心汤〈4页),原方組成: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肉60-120克,龙牡、磁石各30克,麝香0.5克。
此患者当做完无房颤心电图时,就拿出第一次有房颤心电图问这位心电图大夫:我的房顫是不是好了?那位医生以十分肯定的口吻回答:房颤是不可逆的。
恰好该院的内科主任跟我学中医,对此亦抱怀疑态度,就又领患者做了一遍心电图,结果仍无房颤,这下无话可说了。
具有戏剧性变化的是那位心电图大夫,从那以后凡是遇到房颤的患者就介绍给我。
2.2 李氏麻细梅参丸治感冒邢某,女,37岁。
正值三九寒冬之季,忙于搬家,身患感冒,体温38.8℃,周身冷痛,下肢酸软,就想席地而坐。
经抗菌素、布洛芬治疗,仍不缓解。
舌淡苔薄,脉沉细稍数,拒服汤药。
予李氏麻细梅参丸8克,日3次,按桂枝汤服法,服3天。
二诊:服药当天夜里,周身微汗,疼痛顿减,第二天热退身凉,尽剂而愈。
按李氏麻细梅参丸,毎次6克,日2-3次。
其源于麻附细梅参甘草汤(《塘甩文集》2页),原方组成:麻黄、附子、细辛、乌梅、人参、炙甘草。
李可指出,现代人体多虛,风寒湿为害十之八九,实热证百分之一二,万病皆本气自病。
由此而引申出一条重要原则,—切外感必夹内伤,因此,麻黄汤、银翘散、白虎汤绝不可用,唯此方可通治一切外感,因为它在幵表闭的同时,以固本气为主,属于扶正托邪法(2页)。
2.3 李氏培元固本丸治糖尿病钟某,男,46岁。
某企业厂长,患糖尿病3年,就诊前血糖一直用西药维持在7.2-8.2之间。
近年来消瘦,倦怠乏力,就想躺着,眼花(上网不能超过半小时)、心慌、早泄,大便溏,尿频,且有很重的臊味。
寻求中医诊治,以改9长期以来的虚弱证状。
遂予五味培元固本丸,初服1.5克,日2次,一周后改为3克,日2次,服一个月。
二诊:空腹血糖6.2。
服药一周,大便成形,随后倦怠乏力大减,有精神头了,也不想躺着了,眼亦不花,早泄巳去七八,很重的尿臊味亦没了,令患者信心倍增,继服上方一个月。
三诊:疗效稳定,守方常服。
四诊:进人冬季便溏又作,下肢亦凉,予李氏培元固本丸(即五味培元固本丸加附子,炙甘草)6克,日2次,服一个月。
五诊:服药一周时,大便即成形,腿亦渐暖,继服李氏培元间本丸至今。
按五味培元固本丸,毎次3克,日2次;其源于五味培元固本散(364页),原方组成:鹿茸50g,紫河车1具,高丽参50g,三七100g,琥珀50g。
李氏培元固本丸,毎次6克,日2次;其源于五味培元固本散加附子、炙甘草。
笔者是从2006年开始试服五味培元固本散,十月份以前服,效果一直都挺好的。
一进入冬季,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加了附子得效,说明培元固本散治虚不治寒。
经李可加附子、炙甘草大大增加了主治范围。
笔者用李氏培元固本丸主要用于改善糖尿病的脾肾虚损证状。
如一例糖尿病是60岁的老太太,一进诊室就躺在床上,连眼皮都不想睁,说话只能说半句,可见虚到什么程度了,服药一周后即能上商业城给老伴买东西了。
这对糖尿病人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质的飞跃,他们就象成“瘾”一样,到月就来开药,说明培元固本丸很值得玩味。
2.4 李氏偏正头风丸治风心病刘某,女,45岁。
病史:风心病,二尖辦狭窄,闭锁不全,心衰Ⅱ度,肺瘀血已5年。
一周前因感冒发热恶寒、无汗,体温39℃,住院4日仍不缓解。
邀余会诊。
刻诊心悸气喘.咳痰带血,眼睑、下肢浮肿,胸闷刺痛,四肢厥冷,唇、指、舌肯紫,夜不能左侧卧,否则呛咳喘悸不停。
脉促,畏惧汤药。
诊为寒湿之邪伏匿三阴,扶正透邪开表,予以李氏偏正头风丸加麻黄颗粒3袋(即18克〉透邪开表,合李氏破格救心丸回阳逐寒,服了3天药,日3夜一服。
二诊:当日服药1次,半小时后,头部见汗,咳喘顿减。
2小时后,又服药1次,全身得畅汗,小便大增,肿消大半,身痛顿减,上方去麻黄,继服3日。
三诊:感冒、浮肿痊愈出院。
按李氏偏正头风丸,毎次3-4克,日2-3次。
其源于李可重订之偏正头风散(343页),原方组成从略。
笔者8治一例关节炎兼咳喘之病人,仅以李氏偏正头风丸先治关节痛,没想到咳嗽亦好了,从此悟出亦可用于外感,故用它治风心病之咳、喘、肿、痛。